“振兴东北”深度解读:正视“新常态”把握再工业化契机

2015年08月20日 16:37   来源:中国青年网   

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长春市考察调研。资料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20日电(记者 李正穹)“振兴东北”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长期的重要战略任务,一直备受全国上下关注。然而,在互联网上搜索“振兴东北”时会发现“振兴东北为何多年无起色”这样的疑问不绝于耳,同时,2015年第二季度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公布的GDP增速均低于7%,辽宁二季度GDP增速为2.6%,似乎也在印证网上流传的质疑。

  近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联合会主席、兼职教授、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理事程志强就振兴东北的话题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他表示,“振兴东北无起色”、“东北成为区域性塌陷样本”等说法都不准确,而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所说的,东北已经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段”,则是对东北地区深化改革现状的准确研判。

  程志强同时提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后,东北地区经济出现短暂的低迷是正常现象;对于经济放缓的问题应正视,利用再工业化契机,并尤其要注重制定健全的产业和金融财税政策,注重“信息化”的推进,充分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提升区域内网络化和数字化进程。

  与“振兴东北”相关的搜索中,“振兴东北为何多年无起色”最受关注。“振兴东北无起色”这种说法是否合理?与该说法相似的还有“东北成为区域性塌陷样本”,应如何看待这样的说法?

  程志强:网络上流传的“振兴东北无起色”说法并不准确。从辽宁、吉林、黑龙江2004-2012年GDP增长速度来看,三省经济增长都略高于全国水平。同时,东北三省在城镇化程度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2013年为例,辽宁、吉林、黑龙江城镇化率为66%、54%和57%,高于当时全国54%左右的水平。这些主要数据表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使东北主要地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并不存在所谓的“振兴东北无起色”。

  “东北成为区域性塌陷样本”和“振兴东北多年无起色”一样,针对的是近段时间东北经济数据不理想:2015年二季度各省GDP数据中,吉林、黑龙江、辽宁增速均低于7%,辽宁为2.6%。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与之相伴的是结构转型和提质增效任务的紧迫性加剧,在这一过程中,东北地区经济出现短暂的低迷是正常的。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中,国有企业占绝对优势,相对东部沿海地区民营经济不活跃、经济活力较弱,在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方面有待加强。所以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东北地区应该是最为艰难的,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最多的。从目前东北地区表现的情况看,该地区经济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历史任务较重。在这一关键时期,东北地区经济到了困难较为突出的时候,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乏力、结构调整缓慢等,其中一个较大的问题是信心不足,特别是某些不熟悉的中国或者东北经济的媒体仅仅根据几个表面数据大肆渲染,容易损害东北地区乃至全国人民对东北经济的信心。

  经济增长短时间的乏力、经济结构调整的缓慢,因媒体渲染而造成的信心不足,是造成网络上流传“振兴东北多年无起色”的主要原因。必须承认,从近一段时间东北的数据来看,确实有些地方需要加强和提高,但如果处置合理,可以是短期的,不可能进入常态化,所以大肆渲染认为东北经济将长期低迷是以偏盖全的行为,不能反映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全貌和未来东北经济繁荣的真实现象。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召开的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提到,东北已经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段”。如何解读这个关键段对东北地区的意义?

  程志强: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目前东北已经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段”,是对东北地区深化改革现状的准确研判。

  从发展阶段上看,东北主要三省区人均GDP高出中西部地区1000美元以上,正处于工业中期向后期过度的阶段,而西部地区则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在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过程中,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需要实行再工业化,以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提质增效,所以在工业调整过程中出现短暂下滑也是正常。

  再者,东北地区虽然城镇化率较高,但近几年推进速度放缓,也是经济相对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城镇化率在全国属于领先地位,很早就已经超过50%。由于东北三省区城镇化起步较早,目前已经进入城镇化S型曲线发展的第二阶段,城镇化推进速度将有所放缓。在由城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大潮下,东北地区将失去又一发展的推动力。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