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与政界人士的观点经常背道而驰:今年4月,包括多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内的1000多名经济学家共同签署“反对关税宣言”,批评美国关税政策没有现实经济依据;今年9月,美国又有近600名经济学家联合发表公开信,反对美国政府削弱美联储的独立性……
在《当灯光暗淡之后》一书中,曾任美联储副主席的美国经济学家艾伦·布林德使用“灯柱理论”,探究了美国经济学家与政界人士频唱“对台戏”的原因:“美国政界人士利用经济学的方式,就像醉汉倚靠着灯柱,不是为了照明,而是为了获得支撑。”更直白地说,他们之所以寻求“专家建议”,通常只是为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寻找专业背书,并非真正倾听对方的真实观点与立场。
“灯柱理论”的背后是双方在身份、视野、职责、政策制定出发点等方面的差异。布林德指出,经济学家常常像“端着望远镜一样”,看重经济政策的长远影响,而美国政界人士普遍只拥有“非常短暂的时间视野”,只看到当下的表象;经济学家通常更强调现实的复杂性,倾向于谨慎考量经济政策的利弊得失,而美国政界人士则更倾向于追求简单明了,甚至不惜将经济政策简化为一两句口号,以便于包装和推销;经济学家更关注广泛的国家利益,以确保多数人在经济政策中受益,而美国政界人士更容易陷入狭隘的特殊利益,被不同利益集团所捆绑。
近些年来,美国政府推行一系列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违背了经济学界的长期普遍共识,被美国主流经济学界视作“政策谏言遭遇的最显著挫败之一”。布林德专门就此展开了详细论述,指出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不符合比较优势、产业链分工等基本经济理论,也背离了基本事实。造成美国制造业工作岗位减少的主要原因并非贸易,人为干预全球贸易进程会抑制美国经济的活力,给整个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作者进一步指出,美国经济政策的混乱由许多因素共同造成,其中又以三大根源影响最大:对基础经济学的无知、意识形态的干扰和利益集团的影响。
在美国,迎合特殊利益集团往往可以赢得更多选票。如果政界人士意识到,追求稳健的经济政策会让自己失去选票,他们就会站在激进的一边。因此,原则总是让位于资本。
“拯救美国人就业”等短小精悍的口号虽足够引人注目,但却忽视了现实的复杂性,缺乏缜密的经济学思考。
作者提倡,在理性的经济考量、对市场的尊重以及对弱者的同情之间找到平衡。政界人士需要“拉长视野”,尊重经济学的“照明作用”,同时与利益集团保持距离;经济学家则需要把视野收窄一些,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普通人的现实诉求上,并重视和民众的互动交流。
此外,经济学常识的普及同样重要。不断提高民众的经济学素养,有助于弥合各界的分歧。民众如果能更准确地理解政策背后的经济逻辑,必然能倒逼政界人士在决策中吸纳更多专业共识,减少政策偏离。
《当灯光暗淡之后》一书的重要启示在于,在“就政策言政策”之外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问题的视角,那就是重视人的“行事局限性”。由于种种原因,政策不一定会听命于经济规律,但经济规律却始终发挥着约束作用。(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孙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