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餐饮市场调查——好餐厅是个啥模样

2025-11-02 06:32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炬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北京餐饮市场调查——好餐厅是个啥模样

2025年11月02日 06:32   来源: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佘 颖 李思雨

“以前开餐厅,把菜做好就行;现在不光菜要做好,还得把客人的心思摸透,从食材溯源到灯光色温,从服务细节到场景营造,哪一样都不能含糊。”北京丹江渔村区域运营负责人何平的感慨,道出了无数餐饮人的共同心声。

出来吃饭的人少了,来吃饭的人花的钱也少了,隔壁餐馆还在一家一家地开……作为全国餐饮行业的重要风向标,北京餐饮市场高度承压,不少企业直呼“卷”到不行:今年前三季度,北京餐饮收入1010亿元,下降3.7%。

面对这一趋势,餐馆怎么办,是加入“价格战”,还是另辟蹊径?记者近期走访发现,一批餐饮品牌正用实践表明:破“卷”之道,不在于“卷”得更狠,而在于用持续的创新,为消费者创造不可替代的新价值。

回归本源,好吃不贵是硬道理

餐饮的本质是“吃”。内卷之下,对好吃不贵的重塑,成为最坚实的地基。

“菜品是餐饮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小吊梨汤品牌官刘正表示,如今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明确:既要吃得好,又要吃得值。“好”是对食材新鲜度、烹饪工艺、营养搭配的综合要求,“值”则是拒绝虚高溢价、追求质价比。

小吊梨汤一如既往地回应顾客需求。“就拿招牌菜品梨汤来说,从食材选择到制作工艺都恪守传统标准,门店坚持凌晨两三点自己削梨子,当日现熬6小时。”刘正坦言,用工业化方式生产确实能省时间,口感也差不了太多,但对不起消费者的信任。

如果说小吊梨汤赢在“慢工出细活”,那么开在雍和宫附近的渝味川菜餐厅则是靠“实在”圈粉。

店长李芳兰介绍,依托景区的高人气,餐厅的客流一直比较稳定。餐厅会根据季节灵活调整菜品,秋冬季主打热乎乎的汤菜,推出68元的烤鱼促销套餐,搭配洋葱、豆芽等配菜,两人份足量管饱。实打实的价格与不错的口味,精准契合了景区游客“好吃快捷、性价比高”的需求。

“坪效之王”南城香则将这份“实在”搬进了街边社区。近期,南城香正在北京试点“现炒社区食堂”,成为不少周边居民的就餐首选。

中午11点,记者走进南城香广渠门店,店里坐得满满当当。菜品区摆放着十几种热菜,荤菜每两3.18元、素菜每两1.58元,消费者可自由搭配。门店还设置了“单点”区,红烧肉每块5元、奶皮子酸奶每杯3.9元,所有产品价格均在1元至5元之间,性价比拉满。

“我们希望打造一家老百姓吃得起、吃得好的社区食堂,让消费者少花钱也能吃到丰富的菜品。”南城香创始人汪国玉介绍,这种定价策略并非亏本赚吆喝,而是基于供应链优化和运营效率提升的可持续模式。通过集中采购、标准化生产和数字化管理,南城香有效降低了食材损耗和运营成本,并保证了菜品品质。

记者小结:内卷逼迫餐饮业回归其本质——产品。这里的“新”,是坚守传统的守正之新,也是通过模式与效率优化,让高品质与低价格共存的出奇之新。

体验至上,打造氛围感

在夯实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餐饮业的竞争维度正在延伸。如果“好吃”是入场券,那么“体验”就是决定能否被消费者记住并自发传播的关键。

“好吃只是基础,还要做到好玩好看,让消费者愿意拍照打卡。”刘正说,消费者在关注菜品的同时,对用餐环境、场景氛围、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变化推动餐饮企业不断“卷”创意。

在小吊梨汤店内,京韵大鼓、八仙桌等传统元素营造出浓厚的京味氛围,墙上挂着老北京胡同照片,搭配“一桌吃遍北京城”的团购套餐,一顿饭就能尝到茉莉烤鸭、豆汁、炸酱面等北京特色美食,游客吃得过瘾、拍得开心。

餐厅还与网红熊猫IP萌兰联名,开发出行李箱、帆布包、酸奶、马克杯等周边产品。“有的门店,每天仅萌兰主题行李箱就能卖出20个左右,手工酸奶一个月能卖2000杯。”刘正说,许多消费者专门为打卡拍照而来。门店不定期举行家常菜教学、月饼制作等活动,不少居民成为门店的回头客,还会主动推荐给亲朋好友。

而更深层次的归属感,则源于对特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深耕。何平介绍,丹江渔村将湖北文化与家宴需求融入“小院”场景设计,打造独特的“院中院”布局。每个包间都配有独立茶歇区和小露台,消费者可在此喝茶聊天,同时配备生日布场等服务。

无论是制造记忆点还是营造归属感,最终都得靠过硬的产品来支撑。在这一点,何平强调了丹江渔村坚守品质的初心:“现在大家都爱吃本味,我们在菜品上坚持‘不时不食’,如藕汤只在10月至次年4月供应粉藕版本,4月后则换成应季脆藕;为了确保每只虾饱满有肉,小龙虾只在8月至10月中旬上市。”

记者小结:现在餐厅贩卖的不再只是一餐饭,更是一段时光、一种情调。通过空间、文化、服务的深度融合,为消费者提供超越食物的情绪价值,是摆脱同质化竞争的有效路径。

科技赋能,高效率确保低价格

人力、食材成本持续上涨,如何既保品质又提效率?科技成了关键的破“卷”引擎。

“传统炒菜依赖厨师手艺,效率低、成本高,口味还难以标准化。现在我们做好炒菜的核心就是科技赋能。”汪国玉介绍,为解决传统炒菜的痛点,南城香参与研发智能炒菜机,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最终打造出符合门店需求的设备。

“我们的一份现炒菜品,价格只有传统餐厅的三分之一,但因为效率提升,依然有利润空间。”汪国玉说,借助科技,品牌实现了高品质、低价格的双赢,既满足了消费者对性价比的需求,又保证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烹饪设备的革新上,更贯穿于餐饮运营的全链条。从食材采购的数字化管理到门店运营的智能化监控,从外卖订单的智能调度到消费者数据的精准分析,科技正在让餐饮行业变得更加高效、透明、可控。

“现在的餐饮人比以前更累了。”刘正坦言,现在要琢磨人、琢磨场景、琢磨营销,但这种累是值得的。在他看来,餐饮行业的破“卷”之路,本质上就是回归行业本质、聚焦消费者需求的过程。

记者小结:好餐厅并不怕“卷”。他们相信,真正做好餐品、服务和体验的餐厅,能够在市场中留下来,并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当行业围绕“新”字不断深化,这场看似无解的困局,也就找到了通往下一个繁荣时代的出口。(经济日报记者 佘 颖 李思雨)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