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已拆封,就不能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吗?

2025-03-20 07:51 来源:人民日报

  【案情】顾女士在某电商平台的一个店铺,购买了一款投影仪。投影仪到货后,顾女士拆开包装试用,却发现投影仪的按钮有卡顿现象,有时候按下去了不能立即弹起。于是,顾女士在平台上申请了“七天无理由退货”,并将投影仪退回店铺。可店铺收到投影仪后却提出,包装的塑封已被拆,于是拒绝退款。

  顾女士向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退货退款。庭审上,店铺向法院出示了平台上该商品的“商品页面详情”的截图。上面写明了,一次性包装破损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店铺的“购前须知”中也写明,本商品为数码类商品,一经激活试用后价值贬损较大,购买后若商品防伪签或密封条损毁,则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因此店铺认为,消费者在知晓前述“商品详情”和“购买须知”的情况下仍选择购买,不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

  【说法】法院经审理认为,商品订单详情页中确实有“一次性包装破损,即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购前须知中也有关于售后的相关内容。但这些内容并未于商品订单详情页面显著位置予以提示,对于激活使用的标准与具体情形也没有向消费者明示。而根据民法典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以及售后服务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

  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一)》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促进消费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的相关条款,消费者因检查商品的必要对商品进行拆封查验且不影响商品完好,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商品已拆封为由主张不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制度。

  法官认为,原告购买的“投影仪”是影音电器类产品。这类产品的画面效果、操作流畅度等,恰恰是决定消费者最终是否愿意购买的关键因素。不能因为消费者已将商品拆封,商家就拒绝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制度。

  (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本报记者金歆整理)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单晓冰)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法治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商品已拆封,就不能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吗?

2025年03月20日 07:51   来源:人民日报   

  【案情】顾女士在某电商平台的一个店铺,购买了一款投影仪。投影仪到货后,顾女士拆开包装试用,却发现投影仪的按钮有卡顿现象,有时候按下去了不能立即弹起。于是,顾女士在平台上申请了“七天无理由退货”,并将投影仪退回店铺。可店铺收到投影仪后却提出,包装的塑封已被拆,于是拒绝退款。

  顾女士向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退货退款。庭审上,店铺向法院出示了平台上该商品的“商品页面详情”的截图。上面写明了,一次性包装破损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店铺的“购前须知”中也写明,本商品为数码类商品,一经激活试用后价值贬损较大,购买后若商品防伪签或密封条损毁,则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因此店铺认为,消费者在知晓前述“商品详情”和“购买须知”的情况下仍选择购买,不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

  【说法】法院经审理认为,商品订单详情页中确实有“一次性包装破损,即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购前须知中也有关于售后的相关内容。但这些内容并未于商品订单详情页面显著位置予以提示,对于激活使用的标准与具体情形也没有向消费者明示。而根据民法典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以及售后服务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

  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一)》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促进消费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的相关条款,消费者因检查商品的必要对商品进行拆封查验且不影响商品完好,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商品已拆封为由主张不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制度。

  法官认为,原告购买的“投影仪”是影音电器类产品。这类产品的画面效果、操作流畅度等,恰恰是决定消费者最终是否愿意购买的关键因素。不能因为消费者已将商品拆封,商家就拒绝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制度。

  (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本报记者金歆整理)

(责任编辑:单晓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