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建立“模式+平台+专家”运行机制
让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更精准
□ 记者 王 梅
陕西省市场监管系统在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建立“模式+平台+专家”运行机制,不断提升服务的综合效能。截至目前,陕西省已深入企业2655家,帮扶企业解决质量事项2908个。
为高效推动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陕西省市场监管局做出了整体部署,印发《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方案》,此项工作被列入陕西《“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重点任务,作为目标责任考核和质量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陕西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耿普霞强调:“要凝聚合力,把此项工作做出实效,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既要加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单方面要素的服务能力,更要强化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快速响应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综合服务效能。”
按照陕西省市场监管局的统一部署,全省市场监管系统扎实推进,各市市场监管局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夯实工作责任,加强组织保障。西安、延安、榆林、汉中等市市场监管局专门成立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延安市确定基础性、拓展性、全领域三个阶段发展目标;商洛市委编办印发文件,成立“市质量品牌建设服务中心”。
结合地域特色,创新服务模式。西安发挥央企作用,在西安中交科技城打造质量基础设施集聚服务区,典型做法在全国推广。汉中采用“1个中心+1个线上服务平台+40个线下服务站点”的模式;渭南采用“1个专家团队+10项服务内容+多个服务站点”模式;延安采取“线上+线下、一个服务中心+N个服务工作站,一个资源协调办公室+N支专家团队”的模式;宝鸡眉县以省级果蔬及加工产品质检中心为依托,采取“2+8”模式,服务猕猴桃主导产业发展。
组建专家团队,实施专业化服务。抓住技术服务的特点,西安市吸纳阿米检测、广电计量、SGS等10家知名技术机构参与共建,与西安交通大学等5所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并建立质量服务“智库”;汉中市吸纳75名质量管理、计量、标准化、知识产权专家入驻云服务平台专家库;延安市构建起多层次专家服务体系。
搭建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同步推进。抓住长远建设、常态化开展的关键,杨凌示范区“质量小厨”平台采取线上商城模式,实现在线查询、下单、物流送样等全流程在线办理;韩城市依托韩城市市场监管局网站搭建了“一站式”服务平台;咸阳市投入50余万元,建设线下实体服务窗口;延安市先后投入900余万元,建成“一站式”服务中心业务大厅和线上平台;汉中市投入60余万元,建设运行了“汉质享”质量基础设施(NQI)云服务平台,实现服务对象、服务机构、监管机构三方质量数据协同共享。
一系列具体措施在围绕地方主导产业提升中作用逐渐凸显。宝鸡、铜川、渭南、咸阳、榆林、安康分别围绕猕猴桃、水泥、印刷装备、特种设备、羊毛绒轻纺、富硒等产业发展,完善服务体系,促进了企业提质增效升级,推动了当地重点产业发展。
以“渭南印刷装备”为例,渭南推动当地印刷装备机械行业走上“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之路。目前,渭南印刷装备机械产业4家龙头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0项,制定省级地方标准6项;获得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118项,软件著作权91项。印刷机械套色系统和静止画面影像系统、电子轴系统、PVC专用印刷机在国内占有率分别超过70%、30%、66.7%,稳稳占据国内中高市场。在此过程中,企业受益明显。陕西欧泰印刷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渭南质量奖企业,通过差异化竞争,成品率由95%提高到现在的99%、能耗降低了30%左右,近年来新老客户订单量增长96%。
针对下一步工作,近日在延安召开的推进会上,陕西省市场监管局提出,全系统要加大试点工作推进力度、提高“一站式”服务的覆盖面、加强服务平台和站点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更好体现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的“便捷度”“广度”和“深度”,让企业、社会持续受益。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