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消费品质量安全 > 各地质量信息 > 正文
中经搜索

包容审慎,让市场主体感受“有温度的执法”

2022年02月16日 07:23   来源:文汇报   

  记者 徐晶卉

  2021年,上海新设市场主体52.7万户,市场主体总量319.5万户,日均新设企业和千人企业数保持全国领先;食品抽检总体合格率达99.7%,食品安全知识知晓度达87.3分,食品安全满意度达88.9分,三项指标都创出最好水平;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抽检合格率分别达99.7%、97%、96.9%。全年没有发生一起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重大安全事故。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昨天公布2021年的完整成绩单,同时透露了虎年工作计划:今年将立足上海超大城市巨系统来谋划市场监管子系统的各项工作,运用服务型监管理念,加快构建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的现代化市场治理新格局,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服务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

  突出系统性、普惠性、前瞻性政策供给

  今年年初,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发展壮大市场主体若干措施》32条,进行发展壮大市场主体的制度性探索,包括持续优化市场准入环境,推出长三角电子营业执照“一次验证、全网通办”等。

  记者获悉,市市场监管局今年将突出系统性、普惠性、前瞻性政策供给。接下来,上海将进一步压缩市场主体登记时限,提高企业名称一次核准率,推进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改革,加快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提质增效扩能,完善“一网通办”跨区迁移专窗机制,制定实施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浦东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探索实施承诺制注销。

  今年,市市场监管局将深化制度创新,统一市场主体登记标准、办理流程和办理模式,将长三角市场监管一体化建设向纵深推进,推动区域统一大市场发展。

  守底线拉高线,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前不久,2022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出炉,今年新增了实施餐饮食品“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为全市38座既有道路人行天桥加装升降电梯等10个项目。市场监管部门相关责任人表示,今年市市场监管局将聚焦民生关切,推进实施一批民心工程,不断提高食品、药品、工业产品和特种设备安全水平,守住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底线。

  坚守底线,也要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上海将深入实施《上海市标准化发展行动计划》,制定《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上海实施方案》,围绕科创领域、“3+6”重点产业体系,推动重大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与标准制定同步开展,培育一批国家、上海市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质检中心,完善“一带一路”质量认证合作机制,完善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助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管得住守底线、管得准放得开、管得好促发展

  去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推出了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2.0版,完善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等,让市场主体感受到“有温度的执法”。记者获悉,市市场监管局今年将进一步深化包容审慎有温度的监管,统筹创新预警监管、精准监管、信用监管、社会化监管等方法,实现“管得住守底线、管得准放得开、管得好促发展”。

  “今年上海将进一步提升点穴式精准监管水平。”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将增强新业态新模式监管规范、合规指引、免罚免强等政策供给,及时研判、预警、处置新领域、新问题。

  数据显示,市场监管领域数字化成效明显,食品追溯可查询数据达11大类44个品种共18亿多条、医疗器械唯一标识上传数据14万多条、4.2万多台电梯接入远程监测。今年,市场监管部门还将创新提升预警监管水平,进一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精准发现问题,精准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