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消费品质量安全 > 各地质量信息 > 正文
中经搜索

浙江省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大榭分局以数字化平台赋能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2021年11月16日 16:26   来源:中国质量报   

  数据活起来 预警更精准

  浙江省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大榭分局以数字化平台赋能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 简 明 陈文飞

  “以前我们公司的设备台账都是用Excel记录,效率低、信息还不全,现在一体化管理平台把设备相关的所有信息都放进去,设备检验到期前还能自动预警提醒,再也不用担心数据弄丢、出现漏报检这些问题了。另外,这个平台也解决了公司设备年度检查的难题,以前设备的年度检查体量大,需要专人花上好几个月时间,打印的检查报告都有一大摞。现在一体化平台根据《TSG D7005 压力管道定期检验规则——工业管道》技术规范设计导入了表格模板,我们在年度检查管理模块里填报,支持一键导出生成报告,大大减少了年度检查工作量。”让万华化学(宁波)氯碱有限公司设备管理员成杰点赞不已的就是11月1日上线的大榭开发区承压特种设备安全一体化管理平台。该平台由浙江省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大榭分局联合宁波市特检院大榭工作站历时一年潜心研发,也是全省首个该类一体化管理平台,与“浙江特种设备在线”形成有效补充和有机嵌套。

  变多元为一元

  打通数据集成应用“堵点”

  宁波大榭开发区作为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区内石化企业特种设备种类繁多、数目庞大、分布密集,其中承压类特种设备占总量的80%以上,是特种设备监管的重中之重。以往企业端、检验端、监管端都有庞大的基础数据,但都沉淀在不同的平台里未能实现数据融通归集。大榭开发区承压特种设备安全一体化管理平台基于企业端数字化管理平台、检验机构的智慧检验平台、职能部门智慧监管平台开发建设,打破了原有3个平台的“数据孤岛”,实现了基础数据的交互和拓扑关系的联通,同时也为企业缩减了庞杂琐碎的大量重复劳动。

  目前,该平台同步开放监管端、检验端、使用端、运维端4类用户端口,分为数字驾驶舱、企业服务、特种设备检验、安全监管、新建施工管理和隐患管理六大模块,涵盖包括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维修、改造7个环节在内的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今年6月已在综研化学、万华氯碱、利万新材料3家化工单位试点应用。试点期间,已“线上”精准排查化解较大风险隐患28个。经过4个月的试运行,该平台不断迭代升级,平台功能已全面完善,在全区20余家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全面铺开应用。

  化被动为主动

  风险隐患提前预警“熔断”

  为进一步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该平台将企业自查隐患、设备检验隐患和监管发现隐患“三类风险”统一管理,精准生成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企业画像”,实现预警信息自动导航和靶向熔断,最终达成承压特种设备风险隐患数字化“智”控。

  以前出现风险隐患,需要检验部门出具《现场检验意见通知书》后回到单位走审核盖章流程,然后出具《严重事故隐患通知书》,把信息反馈到市场监管部门。现在对于压力管道等的检验结果,系统可以自动抓取相关数据生成对应的《检验结果意见通知书》,直接通过一体化管理平台流转至相关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并同步抄送特种设备监察人员,成为代办管理事项。特种设备监察起点从严重事故隐患报告提前到检验结果意见通知书,“事事倒查”风险处置从7天降为1天,隐患处置时效倍增。

  从解构到重塑

  实现在线“可视”高效监管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目标,就是让安全监察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改变以查促管的被动模式,从单一监管向多重监管并重的一体化监管转变,实现流程再造,对监管信息进行事前精准记录、事中动态监控、事后永久追溯。如果说原来对特种设备是单防模式,那么现在要实现“人防+物防+技防”三管齐下。

  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大榭分局特种设备监察科陈芝拼介绍:“以前如果有一个安全阀提示预警后,就需要查找到这个安全阀所在的设备,现场排查的时间往往比较长,影响隐患处置时效。承压特种设备安全一体化管理平台内嵌GIS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在移动端和PC端联动应用,GIS地图会直接提示这个安全阀在哪台设备上,甚至会提醒相关联的几台设备也需要进行检修,让日常的特种设备监管更加有的放矢。”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