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密玉品牌 打造发展引擎
河南省新密市以密玉产业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宋晓霞 周红州 记者 孙中杰
“新密成为‘密玉之都’实至名归,希望密玉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助力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近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正式授予河南省新密市“中国密玉之都”称号,新密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陈志刚不无兴奋地说道。
聊起玉,人们想起的总是新疆和田玉,即使把版图缩小至河南,大家谈论的也是南阳独山玉,而同为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密玉则很少有人提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国安对此颇有不甘,作为从业多年的资深人士,他了解密玉的辉煌过往,更期盼着密玉产业的美好未来。
密玉,因产于河南省新密市而得名,具有红、白、青、黑、绿5种天然色彩,而绿色又最为珍贵,被称为“河南翠”。《尚书》《山海经》等典籍中就有“黄帝探密山之玉”的记载。
历史长河迤逦而来,上世纪60年代,新密成立了国营玉雕厂,玉雕产品一度作为名优特产出口创汇。其间,当地采得一块3吨重的密玉,被上海玉雕厂雕成中国健儿“勇攀世界最高峰”巨作,周恩来总理誉之为“国宝”,现存于上海工业展览馆。
改革开放以后,新密玉雕品种更加多样,加工技艺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上世纪80年代末,当地根据密玉色彩丰富的特点,技法转向俏色雕刻,开辟了新密玉雕新天地。“俏、巧、奇、绝、跳”的特点使密玉蜚声海内外。
时间来到21世纪。在赵国安等一大批有志之士的奔走呼吁之下,2018年,新密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密玉文化产业转型发展工作方案》,把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打造中部地区玉器交易之都提上日程。
按照“4+1”工作方案,新密市确立了以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为契机,以中原文博园建设为载体,以玉器工艺美术品的设计、制造、交易为主导,瓷器、银饰、刺绣等其他传统工艺品制作营销和文化创意、设计包装等产业统筹布局,高起点谋划与定位的“文化+”发展思路和“产品、会展、旅游、创意、商务”发展战略。
新密市市场监管局作为商标品牌战略的实施单位,坚持“政府主导、市场牵头、部门配合、财政支持、行业参与”多轮共驱的工作原则,采取“宣传法律、敢于担责、主动服务、加强保护”等全方位“保姆式”服务措施,将培育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工作列入绩效,积极主动培育了“新密玉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让密玉成为产业增收增效的“助力器”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
据新密市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会长刘二振介绍,近年来,新密市出台一系列支持密玉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文化与产业互融共生,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玉雕学校的作用,引进了一批高层次玉雕人才,培养了一大批后备人才,为密玉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新密市密玉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新密市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人,国家级玉石雕刻大师47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9人,省级玉雕大师120多人,全市密玉相关从业人员近4万余人,各类玉雕企业150多家,带动就业10万余人。
截至2020年,新密市位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第62位,工业百强县(市)第59位,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市)第65位,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第7位、河南省第3位。陈志刚坦言,县域经济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密玉产业功不可没。
“下一步,我们将以建设‘中国密玉之都’为契机,优化产业布局,不断完善密玉生产加工、交易市场、知识产权及诚信体系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同时努力挖掘密玉历史文化内涵,讲好密玉故事,不断提高密玉知名度和区域品牌影响力,有效推动密玉产业升级发展,谱写新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陈志刚如是说道。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