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消费品质量安全 > 质量观察 > 正文
中经搜索

如何叫停“价格游戏”

2022年06月08日 11:44   来源: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2年7月1日起施行。《规定》明确了明码标价规则、价格比较和价格欺诈行为认定规则以及法律责任等。这对保障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价格秩序,优化企业间公平竞争的商业生态环境,将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价格欺诈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价格违法行为,我国政府相关监管部门一直十分重视,坚决打击。新浪黑猫投诉平台与微热点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0年“双11”消费投诉数据报告》显示,有32.4%的消费者认为“先涨后降商家套路多”。两家机构发布的《2021年“双11”消费投诉数据报告》显示,认为商家玩“先涨后降”套路的消费者占比下降到7%。这一变化显示了政府监管部门加强价格监管工作的成效。

  不过,商家玩价格游戏的现象有所收敛,但并未完全根除,稍一放松就会出现反弹。显然,加强价格领域市场监管不能有丝毫松懈。价格欺诈等价格违法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商家有获利动机,为了追逐利益在价格问题上耍花样,让消费者防不胜防;二是消费者不够理性,有贪便宜的心理,容易落入商家布好的陷阱,而当发现上当受骗时,又缺乏维权积极性,客观上放纵了违法商家;三是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不完善之处,监管方面也有漏洞盲区。

  虽然我国很早就出台了打击价格欺诈行为的部门规章,如2001年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制定出台《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但实施过程并不顺畅。调查显示,很多时候消费者并不能察觉价格欺诈问题,这反映了相关政府部门对价格欺诈违法行为的监管主动性不足,既未做足普法教育工作,也缺少执法案例警示。如果监管不能及时跟上,消费者权益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也会让商家产生一种侥幸心理。

  对价格违法行为惩处力度不足,这个问题一直存在。法律人士表示,每年促销季各大电商平台都或多或少存在价格欺诈行为,相关监管部门也会对此进行调查,但处罚力度对于身家数以亿计的电商大佬而言,不过九牛一毛,很难起到应有的警示、震慑之效。从利益受损的消费者一方来说,他们选择直接向电商投诉,结果常常是被敷衍过去,而选择通过民事诉讼维权,则可能面临投诉机制不畅的尴尬,或因无法获得足够多的证据而不被支持,或因高额的维权成本打退堂鼓。

  显然,要从根本上遏制价格欺诈等价格违法行为,既要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规则,也要加强执法,强化规则实施。此次《规定》增加了网络交易中明码标价的规定,补充了《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等规范中未涉及的交易方式,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等上位规定进行了细化,消除了监管盲区,增强了可操作性。有人建议,可以考虑将惩罚性赔偿制度引入价格监管领域。法律实践已经表明,惩罚性赔偿制度对于消除商业欺诈等市场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而在加强规则实施方面,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基于法律授权,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统一规划、相互配合、协调行动。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群体,政府部门应该进行保护和政策倾斜,对于电商平台和商家,应加大监管执法力度。

  当然,消费者也要主动作为,善于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一旦消费者都行动起来,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市场清洗力量,对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将产生彻底的涤除作用。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