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彪
前不久,耐克一款由其旗下品牌Air Jordan与知名音乐人、知名设计师三方联名的“闪电倒钩”球鞋发售后,市场反响强烈,一鞋难求。在国内市场,这款鞋的二手交易也活跃起来,某平台的标价比发售价(1599元/双)高出数倍甚至十几倍,最贵的是45.5码,标价31999元,比发售价高出19倍。虽然价格很高,但成交量不小,页面显示已有超过1000人付款。
懂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能看出来,这并非正常交易,而是一种市场炒作。看来,才消停了几个月的炒鞋现象又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炒鞋并非新鲜事,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存在。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市场规模的炒鞋圈子。据圈内人士称,炒鞋最厉害的时期是2016年到2019年,这几年很多人靠炒鞋发了财。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二手球鞋市场规模达到60亿美元,而我国二手球鞋市场规模占据了其中的1/6。炒鞋之疯狂,从球鞋相关企业注册数量可见一斑:2016年,我国球鞋相关企业数量为4800家,而到2019年,球鞋相关企业数量增至9200家。
从市场规律看,任何商品只要供不应求,其价格就会上涨,尤其是一些知名品牌推出限量款商品,它们受市场追捧,会产生更高的溢价。不过,溢价并非可以随便“溢”,当商品涨价过快,溢价幅度太大,超过一定范围时,就属于违背价格规律的不正常现象,一定有人为因素参与,对商品价格进行了干预。而炒鞋,实质上已经突破了市场规律,其背后有怀揣不当得利目的的推手操控。
对于国内炒鞋热,早在201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就发布题为《警惕炒鞋热潮,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简报,作出提醒。该简报明确提出,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提醒各机构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此类风险。简报提到,炒鞋交易呈现证券化趋势,日交易量巨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杠杆资金入场加重了金融风险;操作暗箱化,平台一旦“跑路”,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之后,不断有经济学人士揭露炒鞋的本质,提醒加入炒鞋圈的人不要被表象迷惑。而一些圈内人士也看到圈子的危险性,出来揭秘,称炒鞋的确是类似击鼓传花的资本游戏,只有资本足够雄厚且能够接近厂商的人,才可以最先拿到那些厂商故意制造的“限量商品”,这些人独控了货源,垄断了市场,自然可以左右价格,而后加入进来的一拨又一拨炒鞋客,只不过是充当了一茬又一茬的“韭菜”。事实上,炒鞋圈子经过数年发展已经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它既助长了造假之风,也促生了非法集资、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行为。
正是看到其中的经济金融风险,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加大了对炒鞋行为的管控力度。今年初,有关部门要求从事二手交易的平台制定规则规范炒鞋现象。一些交易平台也发布“鞋穿不炒”倡议书,并采取措施对炒鞋行为进行纠偏,如更新交易形式,推出风控措施,在球鞋价格涨幅过大时进行交易限制等。不过,从近期炒鞋现象出现“复燃”的情况看,根除这一乱象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做好长期治理的准备。
显然,政府监管部门要尽快出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针对炒鞋现象的专门治理机制。要严管参与炒鞋的交易平台,严查涉嫌违法炒鞋的投机者,让球鞋交易在市场规律和可管控的范围内进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与此同时,加强宣传教育,以案说法,通过媒体揭露炒鞋背后的利益链,让公众明白炒鞋的利害关系,形成“鞋穿不炒”的社会共识。
(责任编辑: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