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别让旅游成“一次性消费”

2018年01月05日 10:00   来源:中国质量报   

  尹正义 作

□ 胡立彪

  “网曝雪乡宰客”事件发生不久,当地旅游部门进行了回应,称确实存在价格欺诈行为,已对涉事旅馆进行罚款处罚,并责令其对存在的其他问题限期整改。

  整改是否到位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次事件让雪乡旅游受到严重负面影响则是肯定的。出门挨宰,在国内当下的旅游市场环境下,差不多已经是一种“常态”现象。“三亚扇贝”“青岛大虾”“哈尔滨鳇鱼”……近些年各地不断曝出“天价”宰客事件,在刷新人们对一些旅游景点形象认知的同时,也不得不对旅游本身的意义进行重新解读反思。本来,出门旅游,是现代人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之一,但如今的旅游,常伴有各种不快经历,这实在是对“生活质量”一词的反讽。

  旅游之不快架空旅游休闲的意义,表现在各个方面。吃的、住的、玩的,除了一个“贵”字,还有一个“差”字。在景区消费,被黑心商贩坑蒙讹骗是常有的事,“欺生”恶俗全国都有。还有安全隐患。每年旅游旺季各地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游船意外、旅游大巴车祸、驴友被困等各种事故。而当下出现的旅游安全问题已不局限于景区本身,游客不购物被导购恐吓、游客随团就餐后呕吐腹泻住院等与旅游相关的安全问题也在增多。

  游客在旅游中所遭遇的各种不快,其背后都有共性的问题,这呈示的是一些地方旅游商业环境出现了系统性的“病变”,而绝非简单的软环境问题。从旅游消费角度讲,是价格欺诈、价格扭曲、价格歧视。价格欺诈反映的是作为游客的消费者其价格知情权被褫夺;景区旅游资源独占及市场竞争不充分,则导致价格扭曲;而旅游商品价格多轨制,境内外游客“同游(物)不同价”,形成令人痛恨的价格歧视。出门被宰成了很多旅客都有的不堪经历,而被宰之后投诉无果,大多数人最终选择隐忍,这恰恰体现了旅游地地方政府监管的慵懒、被动、低效。

  这些问题往往与急功近利相伴而生,是政绩与快钱结合的必然产物。按说,对于一个旅游城市而言,游客就是衣食父母,而不是用来打劫的过客。然而,现在不少地方打着“旅游搭台、经济唱戏”的幌子,对当地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片面强调创收,忽视景观维护和文化传承。在此过程中,不顾国家相关规定,景点票价一路飙升,推出各类雷人的人造景点,甚至推出严重挑战道德底线的旅游项目,而其成本往往最终转嫁到无辜游客身上。在一些旅游城市或旅游景点,游客们仿佛都能听到一个强人高喊: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打此处过,留下买路财!

  雪乡宰客及其他天价事件,表面上看是旅游从业人员“利”字当头,为了赚钱不惜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对旅游经济无限度恶性透支的行为,但背后更深层的问题却在于任由这些问题存在而不知反思、不知警戒、不去治理。三亚、青岛、哈尔滨等城市都因天价宰客事件使城市形象受损,雪乡这次亦是如此。媒体调查发现,受文首那篇网文影响,“蚂蜂窝”等与旅游相关的网站也出现大量讲述雪乡被坑经历的帖子,甚至还有网友专门发布雪乡省钱防骗攻略,提醒人们不要再上当。网友们纷纷跟帖表示,“雪乡这地方,再也不去了”“本想去看看,现在不敢了”。

  所谓“用脚投票”,在旅游市场,这一法则最可怕。事实上,国内旅游市场已经开始出现“挤出效应”了。一方面,许多国内游客不再选择在国内旅游消费,而将目光投向海外;另一方面,境外旅客对中国的旅游环境越来越失望,不愿到中国来旅游消费。这种效应对于国内旅游业而言,是致命的。

  显然,这是国内旅游供给出了问题。而要改变这种现状,让外流的消费力回来,同时吸引更多的外来消费力,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从国内市场自身找原因,从改善供给入手。

  第一要务是从旅游法律法规标准建设入手,加快完善旅游市场法制环境。这是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保护广大消费者的旅游权益,促进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当然,去除旅游之患,提高旅游质量,还需要与旅游相关的所有管理部门及广大旅游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在涉及旅游的部门之间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沟通监管机制,以尽快解决管理分散、职能交叉,责权利不一致的问题,一方面要摆脱旅游恶性竞争模式,加强景区信息透明度,改变外地旅游者与本地旅游经营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状况,让旅游从“一次性消费”“一锤子买卖”的恶名中解放出来。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