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产品并不是免检金牌。成为真正的网红,终究是市场规范、消费者理性选择的结果。一个产品,若是在安全问题上失范、在价值取向上跑偏,再多的噱头也行之不远。
钟颐
近日,蜡瓶糖零食在市场流行,有别于传统糖果的吃法,蜡瓶糖主要吃内部的果酱或糖浆,咀嚼后不可吞咽,需要吐掉外层的蜡。然而,只有“纯手工制作”“纯天然安全”“优质蜂蜡”等标签被贴在产品上,这些蜡瓶糖却连最基本的产品生产日期、质量合格证、生产厂家信息都没有,属于典型的“三无”产品。(据10月24日《中国消费者报》报道)
回望诸多网红零食的轨迹,似乎可以窥见快餐文化的缩影。或是外形新奇,或是自带话题,它们确实具备了各种出圈元素,引领一时潮流,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不良商家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标新立异同时,却将安全问题放在了脑后。蜡瓶糖也是如此,它色彩斑斓、造型奇特,加上口味多样、吃法新颖,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尝试欲,引发跟风行为。一些商家以纯手工制作为卖点,大肆忽悠,却隐瞒了产品的关键信息。如此,不仅可能影响行业良性发展,更会带来健康隐患。尤其对那些辨别能力不强的中小学生来说,极易误导,因而贻害不小。
网红网红,无“网”难“红”,但这里的“网”,应该疏而不漏。《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对平台及主播的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平台要自查自纠,加强对入驻商家的资质审核,加强对入驻商户的监管,特别对那些隐蔽性强、小作坊式的商家,应更加精准有力实施动态管理。
网红食品商品易在校园周边的店铺出现,这当然与孩子们的好奇心理有关。不只蜡瓶糖,从萝卜刀、烟卡等网红玩具,到一些低俗的黑话、烂梗变成网络流行语,背后都透出相似的心理动因和传播机制。每个人都有社交需求,对部分青少年而言,为了寻找归属感、顺利融入团体,需要获取社交资源,部分商家正是看准了孩子们这一天性。有鉴于此,在对孩子们合理干预之余,还是要对症下药、多管齐下。市场要规范,家校要合作,社区应联动。给孩子们创造更多共育空间、打造更丰富的场景,鼓励多元社交,以正向引导培养其社会性,增强其抗风险能力。
至于产品端,经营者应该知道,网红产品并不是免检金牌。成为真正的网红,终究是市场规范、消费者理性选择的结果。一个产品,若是在安全问题上失范、在价值取向上跑偏,再多的噱头也行之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