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照骗房”成短租房市场绊脚石

2024-09-02 15:27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紧邻地铁站”“配套设施齐全”“可随时入住”……打开某社交平台搜索“短租房”,映入眼帘的是固定格式的描述和一张张当下流行的“奶油风”房间照片。当下,短租房市场蓬勃发展,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房源真实性存疑、居住环境不佳、安全保障堪忧,寻找称心如意的短租房就像“开盲盒”。(据《中国青年报》8月25日报道)

  近年来,在共享经济推动下,国内短租市场迅速崛起,成为新经济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短租房通常以天、周、月为单位计算租金,成为年轻人喜爱的租房方式。但短租房市场也暴露出虚假宣传、环境卫生问题以及缺乏经营资质等现象,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影响了整个短租房市场的口碑。

  尤其是当毕业季来临,在正式工作和稳定住所落实之前,短租房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理想的过渡选择。这波周期性的人口迁移通常都会带来短租房市场的小高峰。在租房旺季,一些中介机构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采取“涨价退单”等不正当手段来提高房价,甚至利用短租房管理漏洞“两头骗”,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个短租房消费者,理应提高警惕,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遇到预订的短租房和广告图片描述不符,或者遇到不合理的涨价退单情况,可以通过投诉、举报等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网络平台也须担起责任,加强对短租房的监管,防止不良经营行为,确保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

  监管方面,可以运用法治手段规范短租房市场,比如加强短租房系统治理和规范管理,开发短租房治安管理信息系统,探索实现“以房管人、以码管房、以锁管门”管理新模式,消除监管盲区;对从事短租房经营活动的线下房源,要求其向有关部门备案经营者信息、房源信息,确保短租房基础信息翔实可查;还可以通过约谈提醒、管理监督等方式来规范短租房市场的健康发展。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诚信、透明、健康的房屋租赁市场环境,让每一名租房消费者远离“照骗房”的侵害。(吴学安)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鞠然)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消费品质量安全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莫让“照骗房”成短租房市场绊脚石

2024年09月02日 15:27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吴学安

  “紧邻地铁站”“配套设施齐全”“可随时入住”……打开某社交平台搜索“短租房”,映入眼帘的是固定格式的描述和一张张当下流行的“奶油风”房间照片。当下,短租房市场蓬勃发展,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房源真实性存疑、居住环境不佳、安全保障堪忧,寻找称心如意的短租房就像“开盲盒”。(据《中国青年报》8月25日报道)

  近年来,在共享经济推动下,国内短租市场迅速崛起,成为新经济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短租房通常以天、周、月为单位计算租金,成为年轻人喜爱的租房方式。但短租房市场也暴露出虚假宣传、环境卫生问题以及缺乏经营资质等现象,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影响了整个短租房市场的口碑。

  尤其是当毕业季来临,在正式工作和稳定住所落实之前,短租房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理想的过渡选择。这波周期性的人口迁移通常都会带来短租房市场的小高峰。在租房旺季,一些中介机构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采取“涨价退单”等不正当手段来提高房价,甚至利用短租房管理漏洞“两头骗”,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个短租房消费者,理应提高警惕,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遇到预订的短租房和广告图片描述不符,或者遇到不合理的涨价退单情况,可以通过投诉、举报等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网络平台也须担起责任,加强对短租房的监管,防止不良经营行为,确保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

  监管方面,可以运用法治手段规范短租房市场,比如加强短租房系统治理和规范管理,开发短租房治安管理信息系统,探索实现“以房管人、以码管房、以锁管门”管理新模式,消除监管盲区;对从事短租房经营活动的线下房源,要求其向有关部门备案经营者信息、房源信息,确保短租房基础信息翔实可查;还可以通过约谈提醒、管理监督等方式来规范短租房市场的健康发展。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诚信、透明、健康的房屋租赁市场环境,让每一名租房消费者远离“照骗房”的侵害。(吴学安)

  

(责任编辑:鞠然)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