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消费品质量安全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从管窖工看茅台的质量密码

2021年09月06日 13:55   来源:中国质量报   

  □ 孟宪鑫

  管窖工作是茅台酒酿造中的重要一环,在制酒生产一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管窖工作干不好,一人就把全班都干倒。”足以说明管窖工人和管窖工作的重要性。

  8月暑气未消,茅台制酒生产已进入第6个轮次,班组晾堂上堆积发酵好的糟醅陆续入窖,此时正是管窖工们最繁忙的时候。

  茅台的制酒生产一线有700多个班组,就有700多名管窖工。这支庞大而特殊的队伍,用心血和汗水呵护着茅台9000多个窖池。

  顺时守序的匠心

  清晨6点,制酒15车间7班的晾堂上,堆积的糟醅已经发酵成熟,7班管窖工雷登强与酒师唐晋鱼一同来到班组,准备5号窖的入窖工作。

  备好尾酒和工具,窖底撒上一层薄薄的酒曲和谷壳,窖壁洒上尾酒浸润,窖池上铺好弹糟架……这一系列的操作,雷登强早已烂熟于心,但仍对每一步都格外认真。

  一切准备就绪,伴随着行车的轰隆声,整个厂房随之变得热闹起来,抱斗抓起晾堂上的糟醅,经过弹糟架的缓冲,松软地落入窖中。

  其间,雷登强要配合酒师和行车工,洒尾酒、制作窖面、收拢糟醅等工作,多年的管窖经验,使得他忙而不乱、游刃有余。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忙碌,入窖工作全部完成,铺好窖面醅,就要开始封窖了。雷登强将前一天踩制好的窖泥用小车推至窖旁,用铁铲一切、一铲、一搭、一赶、一抹,一铲窖泥就平整铺在了窖面上,整套动作行云流水,毫不拖沓。

  一铲窖泥大概10余公斤,由于窖泥粘性较大,这套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很费力气,雷登强要重复70多次。铺完最后一锨窖泥,用工具将窖泥整理平滑,形成四边低、中间高的“馒头型”。每次封窖,雷登强就像一个泥塑家一样,沿着窖池打转,不断修整,直到感觉无可挑剔才算完成。

  在岗位上摸爬滚打7年多,雷登强谈起管窖来头头是道:“管窖工作要根据季节和天气来合理调节封窖泥的水分,太干容易开裂,太稀则容易滋生杂菌,产出的酒会带异杂味。封窖泥的厚度,则讲究冬薄夏厚。”这些经验,都是多年来师傅口授心传和他自己不断学习实践总结积累的。

  对于每一个管窖工来说,何时开窖、入窖,何时敞窖、盖窖,何时润泥、踩泥,每个环节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既要顺时守序,更要注重细节。

  对质量的敬畏和坚守

  在夏季,由于堆积发酵速度加快,茅台制酒生产节奏逐渐加快,管窖工作也更加繁忙。

  早上9点,厂房气温逐渐上升。这一天,雷登强的工作似乎都扎堆到一块儿了。

  才忙完入窖工作的他,在休息室喝了一杯水、擦了一把汗,便又拿起铁铲,推着推车走向窖池——班组中午就要将7号窖中的糟醅取出,他得提前开窖,为生产做好准备。

  开窖对于雷登强来说还算轻松,提前敞开了两天的封窖泥逐渐硬化,他用手就能将大块的窖泥掰开,反复地搓掉上面的谷壳,抱起泥块装进泥车,一会儿泥车就堆成了一座山。他将这座“山”拖进泥房,累得直淌汗。

  来回两三次运完窖泥后,雷登强俯下身子,仔细将窖面的谷壳和泥渣清理干净,不让一点杂质带入到酒醅中影响酒的质量。在一粗一细的开窖操作之间,每一个动作都是对茅台质量的敬畏和坚守。

  上午10点半,到了饭点,雷登强简单清洗了一下身上的泥渍,去食堂快速地吃了个午饭,仅仅20分钟,他的身影便再次出现在窖池边。

  只见他拿出几个特制的工具,开始对窖池进行养护。敞开薄膜、清扫卫生、拍合裂口、杵实边角。此时,恰逢茅台首席酿造师彭朝到班组查看生产情况,看到7班窖池干净整洁、窖面没有裂痕后,彭朝连连点头。

  来到班组小酒库,彭朝品评7班基酒质量。“嗯,这个窖面酒香味很不错,说明窖面醅做的好,窖池也管得好!”彭朝评价道。得到大师的肯定,雷登强脸上洋溢着喜悦。

  只为把工作干好

  中午12点,室温32℃。湿热的泥房里赤红的窖泥已经润好,等待踩制,为下一个窖封窖备用。雷登强走进泥房,穿上雨靴,拿起铁铲,开始踩制窖泥,之前还是成团块的窖泥在他脚下慢慢地变得无比柔软。

  他脚下踩制的窖泥可不是一般的泥土,而是茅台酒传统酿造中最为重要的辅料之一——紫红泥。茅台集团技术中心很早就对紫红泥作了专门研究,科研人员介绍说,紫红泥具有适宜的粘性和透气性,在保持窖内密闭的同时,有利于排出废气并进行热量交换。紫红泥还是许多酿酒微生物的栖息地,使用紫红泥封窖,有利于部分酿酒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踩好窖泥是管窖工作的关键环节。窖泥的踩制分为切、润、踩、沥4个步骤,每一步都很重要。”雷登强一边翻一边踩一边介绍,每一团窖泥他都要来回踩上几遍,直到成为细腻的瓦泥状,再翻到一旁的池子里沥水。

  一个窖池需要近一吨的窖泥,雷登强就这样一铲一铲地翻,一脚一脚地踩,厚实的臂膀上冒着青筋,汗水挂满脸颊、浸透衣裳,浑身沾满泥渍,但他脸上始终带着微笑,眼中闪耀着坚毅的光芒。

  时间到了下午两点,雷登强踩完最后一铲泥,将泥房冲洗一新,再盖上窖池薄膜,一天的工作终于结束。

  当雷登强正在忙碌的时候,茅台的制酒车间里,无数的管窖工人也在忙碌着。

  制酒5车间7班管窖工曾昭伦正在封窖,他是一名退伍军人,12年的军旅生涯将忠诚和奉献的军人本色深深地烙在心灵深处。制酒19车间18班,从事管窖工作不久的喻国勇正在窖池边用泥拍管护窖面。有时候他们是孤独的,工作时常在夜晚和清晨、周末或假期,独自一人在生产房里劳作,只有啪、啪的拍窖声陪伴着他们。

  雷登强说:“只有我们努力把工作干好了,茅台才会好,茅台好了,我们才会好。” 这是雷登强们最简单也是最深刻的认识,也是所有茅台人最朴素的信仰,这大概也是茅台质量背后的密码所在。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鍏充簬缁忔祹鏃ユ姤绀� 锛� 鍏充簬涓浗缁忔祹缃� 锛� 缃戠珯澶т簨璁� 锛� 缃戠珯璇氳仒 锛� 鐗堟潈澹版槑 锛� 浜掕仈缃戣鍚妭鐩湇鍔¤嚜寰嬪叕绾� 锛� 骞垮憡鏈嶅姟 锛� 鍙嬫儏閾炬帴 锛� 绾犻敊閭
缁忔祹鏃ユ姤鎶ヤ笟闆嗗洟娉曞緥椤鹃棶锛�鍖椾含甯傞懌璇哄緥甯堜簨鍔℃墍    涓浗缁忔祹缃戞硶寰嬮【闂細鍖椾含鍒氬钩寰嬪笀浜嬪姟鎵€
涓浗缁忔祹缃� 鐗堟潈鎵€鏈�   浜掕仈缃戞柊闂讳俊鎭湇鍔¤鍙瘉(10120170008)  缃戠粶浼犳挱瑙嗗惉鑺傜洰璁稿彲璇�(0107190)  浜琁CP澶�18036557鍙�
浜叕缃戝畨澶�11010202009785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