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近日,某知名歌手在个人微博发文透露自己长期受免疫疾病困扰,并晒出手部严重皮损照片。照片中,她的手部皮肤干燥脱屑、泛红明显,甚至出现裂口,可见病症已影响到日常生活。这一话题迅速引发公众对特应性皮炎疾病认知的广泛讨论。
针对皮损疾病的规范治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专家赵琰教授给出建议:首先,一定要早诊早治。若皮肤反复瘙痒、脱屑、渗液,应及时就医,明确是否为特应性皮炎(俗称湿疹,AD);其次,要谨慎选择外用药:优先选择无激素、安全性高的外用药物,比如AhR靶点免疫调节剂,避免长期使用激素类药膏;第三,要加强皮肤护理:避免过度清洁,做好保湿,减少外界刺激。
关注皮肤健康,切勿“忍一忍就过去”。该名知名歌手的案例并非个例,一名湿疹患者因剧烈湿疹瘙痒影响他人,相关视频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引发网友对皮肤疾病患者社会融入问题的讨论,湿疹正在从“个人病痛”演变为“公共卫生挑战”。
对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专家赵琰教授指出:“湿疹(特应性皮炎AD)本质上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并非简单的‘皮肤过敏’。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皮肤组织,导致慢性炎症和屏障受损。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慢性、反复发作,甚至引发感染等其他并发症。另外,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甚至带来社会行为困扰。
赵琰解释道:公众和社会对特应性皮炎(湿疹)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01
隐蔽的高负担疾病:患者因外观受损、夜间瘙痒导致失眠、焦虑、抑郁风险显著升高;儿童患者可能出现学习能力下降(频繁抓挠影响专注力)。
02
公众认知不足加剧问题:许多人仍认为湿疹是“卫生问题”或“娇气病”,导致患者羞于就医;部分公共场所缺乏对慢性皮肤病患者的包容支持。
03
不规范治疗成恶性循环:患者自行购买激素药膏→短期缓解但长期复发→皮肤屏障进一步破坏。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赵琰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湿疹治疗需科学规范,尤其对于长期反复发作的患者。“许多患者习惯自行购买药膏,甚至长期依赖激素类药物,可能导致皮肤变薄、色素沉着等副作用。我们更推荐使用安全、无激素的外用乳膏(如AhR靶点调节剂),这类药物既能有效控制炎症,又不会产生灼热感或依赖性问题。在社会层面,媒体应加强科普,消除‘湿疹会传染’等误区。另外,呼吁医保政策向创新治疗药物倾斜,降低患者经济负担。
(责任编辑:韩璐)
茅忠群:我怎样用传统文化管理百亿企业的
锅圈创始人杨明超:做一家冷静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