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18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简称“世界中联”)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暨第七届循证中医药国际论坛和第三届中医药核心指标集国际论坛在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世界中联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临床试验核心指标集研究中心(ChiCOS)、北京卓越未来国际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世界中联副会长张伯礼院士致辞指出,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为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提供了方法学借鉴,但也不能简单“套用”,在遵循国际规范的基础上,还需要创新符合中医药作用特点的评价方法,彰显中医药的临床价值。对做好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张伯礼提出四点建议:一是面向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充分认识中医药防病治病和维护健康的优势;二是针对中医药“病、证、症”作用特点的不同,应该开展分类评价;三是基于中医药作用特点,加快研发评价新工具、新方法、新标准;四是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双向转化”研究模式,加强临床和基础的结合。
会上,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贺强、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李苏宁、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办公室主任苏祥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谢雁鸣教授等专家围绕中药品种保护修订、中医药疗效评价、中医药团体标准等进行了政策解读主旨报告。
作为大会的重头戏之一,大会聚焦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结合中医药行业多方力量,共同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学评价方法学体系和标准体系,围绕核心指标集(COS)、人工智能(AI)、大语言模型等内容,多位学者和专家做了精彩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