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医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让“黑医美”与“黑借贷”形成叠加伤害

2021年06月15日 22:10   来源:羊城晚报   

  □罗志华

  想要整形手里又拿不出那么多钱,这是很多求美者会遇到的难题。为此,部分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医美机构合作推出“医美分期”“医美贷”等产品。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一些类似贷款产品,存在诱导消费者过度借贷、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息费不透明且定价过高等问题。(6月14日工人日报)

  当前,一些消费者带着美好心愿走进医美机构,却不小心中了洗脑式、欺骗式诱导贷款的套路,从此恶梦缠身、不能自拔,轻则背上债务,重则毁掉一生。有的人受要挟而变成骗子的同行;有的人遭遇暴力追债者,个人敏感信息被无情地公开,因不堪其扰而选择自杀者亦有耳闻。有“黑医美”和“黑借贷”存在,消费者若不具备一双慧眼,在寻求医美服务时,就充满风险。

  学生或刚参加工作者,是医美消费的重要群体,他们没什么积蓄,又十分渴望接受医美服务。当下,超前消费是一种趋势,在年轻人当中比较流行。消费贷进入医美领域无可厚非,假如医美机构和借贷公司展开良性合作,不仅可让部分一时手头较紧的消费者提前实现变美的梦想,而且医美机构也可扩大业务,借贷公司也能获取正当收益,三方可以实现共赢。

  问题在于,少数医美机构和借贷公司放着正道不走,偏要走邪路。借贷公司通过签阴阳合同、扣取高额手续费、暗含隐形收费或高利息等,可在短时间内非法获取暴利。医美机构与借贷公司“唱双簧”,不仅可从医美项目获利,而且还能得到借贷公司的返利。“黑借贷”插足,让消费者面临双重的风险。

  将医美和消费贷都关进“规则的笼子”,才能避免两者恣意伤人。加大打击力度、大幅提升违法成本,让每起借贷欺诈都无法侥幸逃脱打击,骗子才会因得不偿失而收敛自己的行为。此外,通过正规渠道无法满足需求,非法行为就有了可乘之机。培养更多医美人才、推出更多正规的消费贷产品,方能将非法行为与欺诈产品挤出市场。

  切断“黑借贷”与“黑医美”的联系纽带,两者就难以狼狈为奸。近期,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关于规范医疗美容相关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倡议。倡议内容包括:金融机构不与任何不法医疗美容机构开展合作,不向任何不法医疗美容机构客户提供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正是避免两者相互利用来坑害消费者的有力举措。

  医美机构、消费者、借贷公司,三者本可以形成良性互动,使服务产品更多元、服务内容更丰富。医美市场本就存在一些乱象,当借贷只起反作用时,就更应该阻止两者形成结合,避免两者相互利用并共设陷阱,导致医美乱象与借贷乱象对消费者形成叠加伤害。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别让“黑医美”与“黑借贷”形成叠加伤害

2021-06-15 22:10 来源:羊城晚报

  □罗志华

  想要整形手里又拿不出那么多钱,这是很多求美者会遇到的难题。为此,部分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医美机构合作推出“医美分期”“医美贷”等产品。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一些类似贷款产品,存在诱导消费者过度借贷、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息费不透明且定价过高等问题。(6月14日工人日报)

  当前,一些消费者带着美好心愿走进医美机构,却不小心中了洗脑式、欺骗式诱导贷款的套路,从此恶梦缠身、不能自拔,轻则背上债务,重则毁掉一生。有的人受要挟而变成骗子的同行;有的人遭遇暴力追债者,个人敏感信息被无情地公开,因不堪其扰而选择自杀者亦有耳闻。有“黑医美”和“黑借贷”存在,消费者若不具备一双慧眼,在寻求医美服务时,就充满风险。

  学生或刚参加工作者,是医美消费的重要群体,他们没什么积蓄,又十分渴望接受医美服务。当下,超前消费是一种趋势,在年轻人当中比较流行。消费贷进入医美领域无可厚非,假如医美机构和借贷公司展开良性合作,不仅可让部分一时手头较紧的消费者提前实现变美的梦想,而且医美机构也可扩大业务,借贷公司也能获取正当收益,三方可以实现共赢。

  问题在于,少数医美机构和借贷公司放着正道不走,偏要走邪路。借贷公司通过签阴阳合同、扣取高额手续费、暗含隐形收费或高利息等,可在短时间内非法获取暴利。医美机构与借贷公司“唱双簧”,不仅可从医美项目获利,而且还能得到借贷公司的返利。“黑借贷”插足,让消费者面临双重的风险。

  将医美和消费贷都关进“规则的笼子”,才能避免两者恣意伤人。加大打击力度、大幅提升违法成本,让每起借贷欺诈都无法侥幸逃脱打击,骗子才会因得不偿失而收敛自己的行为。此外,通过正规渠道无法满足需求,非法行为就有了可乘之机。培养更多医美人才、推出更多正规的消费贷产品,方能将非法行为与欺诈产品挤出市场。

  切断“黑借贷”与“黑医美”的联系纽带,两者就难以狼狈为奸。近期,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关于规范医疗美容相关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倡议。倡议内容包括:金融机构不与任何不法医疗美容机构开展合作,不向任何不法医疗美容机构客户提供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正是避免两者相互利用来坑害消费者的有力举措。

  医美机构、消费者、借贷公司,三者本可以形成良性互动,使服务产品更多元、服务内容更丰富。医美市场本就存在一些乱象,当借贷只起反作用时,就更应该阻止两者形成结合,避免两者相互利用并共设陷阱,导致医美乱象与借贷乱象对消费者形成叠加伤害。

(责任编辑:佟明彪)

查看余下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