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医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火”与炎症不尽相同

2021年04月16日 10:41   来源:光明网   郑文韬

  生活中,人们的身体有时会出现“发炎”症状,西医称之为炎症,认为炎症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最为明显的表现是“红、肿、热、痛”。而当出现牙龈肿胀、喉咙肿痛等炎症表现时,很多人便将炎症与中医的“上火”联系在一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隋博文表示,“上火”可以说是炎症的一个表现,但并不等同于炎症。

  临床上的炎症很广泛,比如心肌炎、肺炎、支气管炎、肝炎等,西医治疗炎症,主要是针对致病因子使用抗生素治疗。中医理论中早已有“炎症”的概念,但比较宽泛,“热”和“火”都算炎症范畴,这其中的“火”又有实火、虚火之分。按照中医理论,引发“上火”的具体因素很多,情绪波动过大、中暑、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辛辣之品,缺少睡眠等都会导致“上火”。中医针对炎症这种热证,讲究辨证论治,会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各脏腑所受到的牵连状况,酌情施以不同的治疗手段。因此,不能将西医的炎症与中医的热证混为一谈。因为,即便是体内确实有火有热,而身体气血亏虚,寒气很重的情况下也是不能轻易用寒凉药泻火泄热,因为这种火是虚火。比如反复发作、用消炎药疗效不明显的口腔溃疡就属于虚火;有的人经常下午四五点钟发低热,这是肾阴不足的缘故,同样是虚火。面对虚火不能用西医消炎药或寒凉中药,即使症状得到缓解,也会伤了阳气。一旦出现诱因还会复发。真正的实火是邪热炽盛引起的实热证,通常会发自平日身强体壮的人身上。这种火来势凶猛,用药后走得也快。

  “火”有虚火、实火之分,治疗方法自然不同。

  降虚火,要用滋阴降火的药物,以治疗阴虚火升的咽痛、虚烦易怒、眩晕夫眠、舌红口燥等证,常用药物有玄参、生地、丹皮等。食物上应拒绝高热量、高脂肪的食品,一些较为温热的食品也要少吃,比如樱桃、荔枝。消除虚火,关键是改变生活方式,即顺应昼夜变化,保证充足睡眠,尤其不要熬夜。日常可按压照海穴(位于脚内侧,内脚踝尖下方凹陷处),用大拇指按压直至有酸胀痛感即可,5-10分钟为宜。

  降实火,要用清泄降火的药物,以治疗肝火上升的目赤、头痛或胃火炽盛的齿痛、便秘等证,常用药物有龙胆草、黄芩、大黄、生石膏等。如果辨证为实火,可以喝清热解毒的代茶饮,比如菊花茶、金银花茶。饮食上可利用食物的苦寒之性来降火化热,如生苦瓜具有寒凉之性,可以清暑泻火、解热除烦;苦菜具有清热解毒和凉血的功效,有利于制火。实火多由情绪波动过大、缺少睡眠、贪肥腻等原因导致,因此生活中要保持良好心态,少吃油腻食物。还可每天点按少府穴(握拳,小指按到的地方就是少府穴)5分钟,此法能有效缓解心火过旺所引起的口舌生疮、失眠、面红目赤、小便赤黄等症状。

(责任编辑:郭博文)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上火”与炎症不尽相同

2021-04-16 10:41 来源:光明网

  生活中,人们的身体有时会出现“发炎”症状,西医称之为炎症,认为炎症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最为明显的表现是“红、肿、热、痛”。而当出现牙龈肿胀、喉咙肿痛等炎症表现时,很多人便将炎症与中医的“上火”联系在一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隋博文表示,“上火”可以说是炎症的一个表现,但并不等同于炎症。

  临床上的炎症很广泛,比如心肌炎、肺炎、支气管炎、肝炎等,西医治疗炎症,主要是针对致病因子使用抗生素治疗。中医理论中早已有“炎症”的概念,但比较宽泛,“热”和“火”都算炎症范畴,这其中的“火”又有实火、虚火之分。按照中医理论,引发“上火”的具体因素很多,情绪波动过大、中暑、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辛辣之品,缺少睡眠等都会导致“上火”。中医针对炎症这种热证,讲究辨证论治,会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各脏腑所受到的牵连状况,酌情施以不同的治疗手段。因此,不能将西医的炎症与中医的热证混为一谈。因为,即便是体内确实有火有热,而身体气血亏虚,寒气很重的情况下也是不能轻易用寒凉药泻火泄热,因为这种火是虚火。比如反复发作、用消炎药疗效不明显的口腔溃疡就属于虚火;有的人经常下午四五点钟发低热,这是肾阴不足的缘故,同样是虚火。面对虚火不能用西医消炎药或寒凉中药,即使症状得到缓解,也会伤了阳气。一旦出现诱因还会复发。真正的实火是邪热炽盛引起的实热证,通常会发自平日身强体壮的人身上。这种火来势凶猛,用药后走得也快。

  “火”有虚火、实火之分,治疗方法自然不同。

  降虚火,要用滋阴降火的药物,以治疗阴虚火升的咽痛、虚烦易怒、眩晕夫眠、舌红口燥等证,常用药物有玄参、生地、丹皮等。食物上应拒绝高热量、高脂肪的食品,一些较为温热的食品也要少吃,比如樱桃、荔枝。消除虚火,关键是改变生活方式,即顺应昼夜变化,保证充足睡眠,尤其不要熬夜。日常可按压照海穴(位于脚内侧,内脚踝尖下方凹陷处),用大拇指按压直至有酸胀痛感即可,5-10分钟为宜。

  降实火,要用清泄降火的药物,以治疗肝火上升的目赤、头痛或胃火炽盛的齿痛、便秘等证,常用药物有龙胆草、黄芩、大黄、生石膏等。如果辨证为实火,可以喝清热解毒的代茶饮,比如菊花茶、金银花茶。饮食上可利用食物的苦寒之性来降火化热,如生苦瓜具有寒凉之性,可以清暑泻火、解热除烦;苦菜具有清热解毒和凉血的功效,有利于制火。实火多由情绪波动过大、缺少睡眠、贪肥腻等原因导致,因此生活中要保持良好心态,少吃油腻食物。还可每天点按少府穴(握拳,小指按到的地方就是少府穴)5分钟,此法能有效缓解心火过旺所引起的口舌生疮、失眠、面红目赤、小便赤黄等症状。

(责任编辑:郭博文)

查看余下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