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2020年湖南省医药卫生行业专场大型人才交流会在位于长沙的湖南人才市场举行,107家用人单位提供4000余个岗位,吸引众多求职者前来应聘。图为当日,在湖南人才市场,求职者依次排队等候面试。记者 陈泽国 摄
医院感染科是新发、突发传染病及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冲在第一线的科室。专家指出,新冠疫情使感染科获得重视,新冠疫情后,应将大感染学科建设融入公卫体系,加强经费投入,不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作为考核体系,确保“平战结合”有效运行。
从“光荣”的传染科到“尴尬”的感染科
随着大量经典传染病销声匿迹,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我国医院传染科经历了从显学到边缘的转变。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为更好防控鼠疫、霍乱、伤寒、痢疾、血吸虫病等当时还在中国流行的经典传染病,1955年,当时的国家卫生部出台了《传染病管理办法》,随后各大医院纷纷成立传染科。当时传染科的力量非常强大,国家重视,传染科由精英人物组建。
后来,随着疫苗等防控手段的出现,经典传染病的发病率逐渐下降,病人减少,传染病的病种也越来越少,不少医院都在不同程度上裁撤传染科,传染科的规模出现萎缩。
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康谊告诉记者,国内感染科曾一度经历了跨越式发展。然而,在此次新冠病毒阻击战中,国内各大医院却依然暴露出感染科医生不够、病房少、隔离条件缺乏的窘况。
贵州省一家偏远地区县级医院院长介绍,有一段时间感染科的建设受到了重视,医院还建了一栋两层楼的感染楼,结核、乙肝、艾滋病病人都收治在这个地方。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感染科的重视程度开始逐渐下降,甚至很多医院感染科早就名存实亡了。以该医院为例,随着医院业务慢慢扩张,由于业务用房紧张,在发展过程中直接占用了一层的感染楼。在疫情发生后,要设置隔离病房,承担全县病例筛查的县医院只有不到二十个隔离病房,并且是紧急改造的。以前对感染楼的设计和现在的要求相比,标准落后,有些指标不合规。乡镇医院更不具备条件,完全没有隔离病房的规划。
“据我了解,有的医院感染科是发热门诊改的,而国内不少医院的感染科是治疗肝病起家的。”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大科主任赵清霞表示,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医院感染科的职责却始终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救治传染病。相比结合非传染感染性疾病治疗、院内感染管理、临床微生物结果解读的“大感染科模式”,国内感染科似乎与之隔着一个时代的鸿沟。
抗疫主力军 学科发展薄弱由来已久
“感染学科在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发挥了主流作用。”赵清霞表示,多年没有重大的突发公卫事件来唤醒大家的记忆,以至于感染学科长期以来还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建设。
贵州省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彭虹表示,传染病专科医院和其他医院感染科缺少常态化的重视。
受访专家普遍表示,感染科的现状就是力量不够强大,声音不够响亮。当没有新的突发传染病发生时,感染科很难获得重视,其学科发展也相对滞后。这就造成感染科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上力量下降,应对新突发和危重症疾病的诊治能力还有待提升。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医院推向市场以后,感染科就成了“不赚钱”的科室,在医院营收的压力下,部分医院难以重视该学科的建设,彭虹分析说,贵州省人民医院发展肝病治疗,整个科室发展还不错,但是随着公卫推行乙肝疫苗和母婴阻断等方式,肝病患者将会越来越少,目前的患者基本都是存量,病人减少直接造成科室业务量的减少。再加上感染科的病房设置需要单独且较大的空间,因为要满足隔离条件,有些不同病种的病人不能安置在一起,使得床位的利用率不能达到100%。同时,感染科以药物治疗为主,随着药品零加成政策的实施,加之结核、艾滋病的药物都是免费提供,令感染科的收益变得更为有限。
和科室的遭遇一样,感染科医生的待遇也成为限制其学科发展的因素之一。据记者了解,在医疗服务被推向市场化后,感染科医生的收入普遍在医院各个科室中处于较低的水平。
“这个学科原来叫传染科,首先从科室接收的病种来说,很多医护人员是不愿意来的,再加上科室整体的收入比较少,奖金在全院长期是倒数的话,就更难吸引到人才。”彭虹表示,公众对传染病普遍存在恐惧和排斥的心理,再加上感染科日常工作的风险较高,年轻医学生普遍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也影响了传染病学科发展。
“平战结合”与建设“大感染学科”
当下中国感染学科面临的现状是平时没有传染病大流行,感染科不受重视,传染病一来,又显得难以招架。赵清霞指出,感染学科的发展要“平战结合”,感染科医生除了要会看肝炎、结核病,还要培养诊治各类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能力。同时,感染科医生要介入临床微生物病原诊断和院感防控。这样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被业内人士称为“大感染学科”建设。
综合受访专家意见,他们建议:首先,建立大感染学科理念。“目前感染科医生的大部分精力还是在处理法定传染病上,感染科应该把传染疾病的防控和细菌、真菌的防控结合起来,把医院的正常诊疗和公共卫生结合起来,为人民筑起一个坚固的健康屏障。”康谊指出,
“要推动多学科合作诊疗模式。现在疾病预防和疾病诊疗是分开的,就会存在空白地带,大感染科概念就要求要懂疾病预防、院感知识、疾病预防知识,从健康事业长远来看,应该是防重于治,防治共同参与。”彭虹表示,新冠疫情后,感染科未来发展可着力几大方向:包括保持传统优势;调整病种结构;提高对危重症疾病的临床诊治能力和水平;提升细菌真菌感染诊治能力;承担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加强多学科合作建立MDT诊治平台;参与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提高抗菌药物决策话语权;提升对新发传染病的应急救治能力等。
“发热门诊一直都是归在感染科管理,发热门诊其实更多的是肩负一部分公共卫生的责任,这一块是类似于行政管理,由国家全额拨款。”彭虹表示,如果单从盈利角度来考虑,感染科去做公共卫生这方面很难,期待国家能有相关政策支持。
同时,考虑到感染科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与综合医院有限的财力,专家希望在政策指导下,医院能给感染相关科室较为宽松的绩效考核指标,培养一批软实力强的感染科人员,同时具备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硬件,真正成为平时解决 “细菌真菌感染、疑难感染病症”、战时 “呼之即来、战则骁勇” 的感染学科队伍。
如今,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经典传染病也频频出现新的问题,感染医学在人类与微生物的较量中要承担的责任,并没有减轻,而是越来越重。抗生素与疫苗的胜利曾让一些人认为,我们再也不需要感染病专家了。而2020年出现的新冠疫情显示,不管是作为全球公共卫生系统的一部分,还是出于对免疫受损人群的照护,感染医学都需要继续发展。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