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疫情都扛过来了,却被小小的‘碳税’给难住了……”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位制造业人大代表的感慨,引发了不少网民的跟帖。
事情源于欧盟议会网站的一则公告。该公告称,根据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欧盟将对从碳排放限制相对宽松国家和地区进口的钢铁、水泥、铝和化肥等商品征税。从2026年起,将正式对进口到欧盟的相关产品征收碳关税。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目前仍是一项单边措施,但还是引发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我国政府对此及时发声,强调全球气候治理要充分尊重不同国家的国情和能力基础,呼吁通过《巴黎协定》第六条谈判,达成广泛的全球碳市场合作共识,避免采取单边行动,减少对区域外国家不必要的负面外溢效应。
碳税本质上是一种“绿色贸易壁垒”,应对它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国家层面采取有力措施,比如与欧盟保持密切沟通工作,积极为本国企业争取友好的贸易合作空间等,也需要广大企业共同努力,在提升碳管理能力的基础上,用碳税来倒逼自身采取更加环保高效的低碳技术,以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不断降低碳排放水平。
从短期看,碳税将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对我国产品出口竞争力带来不利影响。正因为此,相关出口企业要尽快建立健全碳排放核算体系,在准确计量法规框架下的碳排放数量基础上,积极探索企业碳资产管理,特别是要善于运用数字化手段来完成可持续碳核查,通过对碳足迹的跟踪,构建起从原料到产品的全过程监管,确保碳排放数据“可测量、可核查、可追溯”。
从长远看,构建绿色供应链是降低企业碳排放的根本路径。有机构研究显示,约九成的碳排放来源于原材料,降低碳排放须从源头抓起。目前,欧洲一些企业在招标规则上已经嵌入了碳排放量化要求。对此,仅靠企业单打独斗来降碳减排还远远不够,需要提高经营主体对绿色产品的认知与选择,增强新型绿色原材料的开发应用与供给能力,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合作,真正构建起有竞争力的绿色供应链。
应对碳税还要加快构建碳管理服务体系。纵观全球碳排放管理政策发展趋势,以碳足迹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已初见端倪,预计未来会有更多行业企业提出碳足迹管理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前不久也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从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数据库建设、碳标识认证制度、碳足迹国际衔接与互认等方面,对碳足迹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有望加快补齐国内碳管理服务机构少、国际认可度不高的短板。
随着全球气候治理的进一步深入,未来可能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碳税等措施,堆造新的绿色贸易壁垒。面对新情况新变化,我国企业须保持冷静理性,既要学会察势,更要提升驭势的能力,要善于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必将赢得更多发展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