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森林变身“绿色提款机”

2025-11-23 07:32 来源:海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海南森林变身“绿色提款机”

2025年11月23日 07:32   来源:海南日报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慧

11月20日,临高县新盈镇和贵村的近海滩涂地,红树林沿着河沟生长,迎风摇曳。“这片红树林不仅能抵消风浪,还能卖碳汇换钱,可得保护好!”和贵村村委会副主任陈红伟说,经林业相关部门核算,以7年为期,这片720.61亩的红树林可产生碳汇量3236.05吨,每吨碳汇价格可卖100元。

2022年,在省林业局、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支持下,临高县在全省率先试点开发林业碳汇产品,启动区域范围碳汇交易,推动林业“碳库”变“金库”。截至目前,临高县红树林可交易的碳量约1.78万吨,已交易7100余吨。

如今,临高县开展的“林业碳汇惠农综合服务”项目,收集、核算和开发县域内国有的、村集体的红树林碳汇,已建成覆盖全县15个村集体,约2.6万人的“碳库”,涉及红树林约5174亩。不仅是临高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首个碳汇产品吊罗山金钟藤修复项目、澄迈红树林碳汇产品也已上架交易平台,并在持续产生交易。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和作用,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是目前最为经济、安全、有效的固碳增汇手段之一。近年来,我省林业部门制定印发《海南省推进林业碳汇工作方案》,积极开展林业碳汇本底调查和动态监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林业碳汇交易。

点林成金的第一步,是要先测算出一株树木、一片林子能够有多少固碳量。为此,我省林业技术部门积极参与森林方法学研究与实践探索。省林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院结合热带森林特色和红树林、热带雨林生态修复保护场景,着手编制了一批碳汇方法学,通过建立规范的碳汇方法学,量化全省林业模式的减排固碳效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南林业减排固碳计量评估方法。此举将进一步推动海南林业碳汇产品的开发与交易。

此外,我省林业部门瞄准特色资源,开发多个林业碳汇产品。2023年,我省开发首个国家公园碳汇产品,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1万亩修复项目地块金钟藤清除后热带雨林新增的固碳量为开发对象,创新启动全国首个以热带雨林生态修复成效为支撑的价值实现项目,取得突破性成果。当前该碳汇产品交易收益超62万元。

“海南林业碳汇产品面向社会,购买的碳汇可用于组织或个人碳中和、会议和大型活动碳中和、司法生态修复等场景。”海南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开发林业碳汇产品外,我省也积极打造多个碳汇交易应用场景。如省检察院打造司法修复案件生态修复碳汇项目基地,创新生态修复方式,破解司法执行难题。截至目前,林业碳汇已持续助力司法执行20余宗,全省累计司法购汇金额超65万元。

(本报海口11月22日讯)

(责任编辑:魏金金)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