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阳秀
海南孔雀雉在林间优雅踱步,海南山鹧鸪不时低头刨食;椰子狸则夜间现身,在枝头灵活攀爬,身手敏捷。
这些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影像,不久前在海南保梅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昌江黎族自治县区域被成功捕捉。今年9月,为进一步强化对珍稀物种的监测与保护,该保护区科学选取监测点位,布设了4台红外相机,工作人员近日整理监测数据时发现了这些珍贵画面。
从茂密山林到湿地滩涂,昌江的多个自然区域频频记录到珍稀物种的踪迹。这些令人惊喜的发现,生动印证了昌江在全域生态治理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海南孔雀雉和海南山鹧鸪对环境要求比较高,椰子狸也在夜间出来活动。它们能够在保梅岭稳定栖息,说明保梅岭的食物资源和栖息环境能满足其生存需求。”近日,海南省保梅岭森林发展有限公司管护站站长符振华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家级保护动物数量增多,正是保梅岭生态保护成效的直观体现。
近年来,保梅岭始终将生态资源保护置于核心地位,不断推进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保护区资源部部长林锋介绍,当前区内共设有4个管护站,配备31名护林员。他们除每日执行例行巡护任务外,还联合派出所开展森林防火、打击非法捕猎等工作。
“保梅岭近十年没有出现过重大火灾。”林锋补充道。去年11月,该保护区派出的代表队在2024年全省森林防火队伍技能比武中荣获团体二等奖。此外,在海南省公益林和天然林2022年度和2023年度考核中,保梅岭分别获得第二名和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截至目前,保梅岭共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0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6种。
保梅岭的生态成果,是昌江推进全域生态系统协同治理的生动写照。日前,在2025年“雨林与您”体验活动新闻发布会上,昌江县委副书记、县长梁明表示,昌江的发展底气,源自实实在在的生态家底。
享有“天然氧吧”美誉的霸王岭,森林覆盖率高达97%,负氧离子浓度高达每立方厘米10万个。栖居于此的“雨林精灵”海南长臂猿,从过去的2群濒危,到现在增至7群42只,在全球长臂猿家族中唯一持续增长。
不仅如此,霸王岭还藏着许多新惊喜。近两年,我省专家团队先后在霸王岭发现素贞灵芝、橙鳞辣牛肝菌和褐盖辣牛肝菌,以及自然保护地壁虎等新物种,持续丰富我省生物多样性,也印证了这片雨林生态的稳步向好。
昌江的生态成效不仅见于山林,也延伸至湿地。被誉为“海南西部鸟类天堂”的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如今已记录214种鸟类,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二级40种。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这是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薛美丽经常说的一句话。她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湿地公园陆续迎来多位“稀客”:7月,又记录到近危物种黑腹蛇鹈,这也是该物种在我省的首次影像记录;10月底,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燕隼首度现身,为昌江鸟类名录再添新成员;11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也继去年4月之后再次到访……这些珍稀鸟类的频频“亮相”,正是湿地生境持续改善的“活证书”。
昌江曾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2022年4月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后,开启了绿色发展新篇章。当前,昌江以海南(昌江)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为支撑,聚焦培育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和循环经济补链延链,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工业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
(本报石碌11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