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汛期,河北省衡水市怡水公园里,怡水湖上荷叶田田,荷花绽放,景色宜人。
“以前这里可不是这个样子,像个‘死水潭’。一下大雨就内涝,湖水上涨溢出,淹没临近道路。一下雨湖边根本没法锻炼。”晨练的市民宋丽芬说。
治理内涝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和安全问题。2023年5月以来,衡水市紧抓入选“十四五”全国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这一契机,按下生态革新“快进键”:从疏通排涝水系“毛细血管”、重塑管网“城市脉络”,到拓展公园广场雨水调蓄空间,一系列“组合拳”精准出击。
“以前一下雨,小区门口就积水严重,出行特别难。你看现在,就算大雨倾盆,路面也能很快就变干爽!”家住衡水市和平西路富力城小区的陈建国,指着小区门口的透水路面和雨水井篦,言语间满是欣喜。
2024年6月,衡水市启动实施市区低洼街道排水改造工程,通过管网扩容、井篦优化和泵站增设,使得城市排水能力显著提升。多轮强降雨过后,“看海”景象不再,市民出行走得更稳更安心。
如何让城市“吸水能力”更强?2025年,衡水锚定更高目标,拉开新一轮城市建设大幕。铁路立交桥排涝能力提升、海绵科普示范公园建设等一系列民生项目相继破土动工。同时,当地对怡水公园、孔颖达公园、宝云公园等5处海绵型公园(广场)进行绿地雨水调蓄改造,推动这些传统景观载体向复合生态枢纽转变。
今年初夏,率先完成海绵化改造的怡水公园全新亮相:清淤扩容后重现碧波荡漾,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设施构建生态网络,趣味横生的生态科普展示贯穿其中。这座承载城市记忆的老牌公园,实现了从单一景观功能到生态服务、休闲游憩、科普教育的多维跨越,成为市民家门口的“生态课堂”、城市转型的“实景教科书”。
历经近两年攻坚克难,衡水市“一湖三河多渠道多坑塘”的生态骨架成型,“小区—公建—公园绿地—河道水系”贯通的全域治涝格局落成。
2023年以来,衡水市144个涵盖建筑社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水系管网等领域的建设项目全面铺开。截至目前,115个项目已建成投用,形成了从源头上建筑社区雨水减排、过程中道路管网分流净化,到末端河道水系调蓄处理的完整链条。
改造后,城市里这些“会呼吸”的设施不仅能在雨季吸纳、净化雨水,更能在旱季将集蓄的非常规水资源用于绿化浇灌、生态补水,实现“一存一用”的良性循环。
“截至目前,全市新增雨水调蓄空间达216万立方米,达到3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20余处历史积水点彻底清零;年利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4945万吨,超14%的城市用水实现‘绿色替代’,有效缓解了地下水资源压力。”衡水市海绵城市建设办公室负责人刘志刚说。
今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案例集》,60个示范城市的创新实践向全国推广。衡水市凭借“疏通净化涝水通道,强化雨水与再生水利用,打造北方平原城市排涝治涝示范”的特色路径成功入选。
“我们将持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向着‘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质有提升、用水有保障’的目标全力迈进,让这份生态答卷成为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实景。”衡水市城管局局长顿越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