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双流区水务局创新监督评价机制 奏响全民治水“交响乐”

2025-07-17 21: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倩)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成都双流区水务局创新监督评价机制 奏响全民治水“交响乐”

2025年07月17日 21: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在双流区的河湖岸边,活跃着一群特殊的“河湖卫士”。退伍军人张长虹就是其中一员,他时常沿着熟悉的白河与凤翔湖巡查,一旦发现河道问题,便立即通过微信群上报。“我就住在河边,从过去偶尔需要掩鼻而过,到如今常在河边散步休憩,环境、水质有了显著的改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谈及担任河长制社会监督员一年来的感受,张长虹由衷地说道。这种变化,正是双流区深化河长制改革,创新构建社会监督与社会评价机制带来的生动实践。

为深入贯彻《四川省河湖长制条例》和《成都市河长制规定》,破解传统治水模式中行政驱动单打独斗的局限,双流区河长制办公室于2024年全面升级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雷琴介绍:“我们以制度创新破题,将社会监督深度融入治理全流程,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水新机制。”

激活民间力量:织密河湖守护网

双流区面向社会公开招募28名河长制社会监督员(区级10名、镇级18名),作为水体问题“监督哨”与社情民意“连心桥”。监督员突破固定任务限制,利用自身便利,“有空就到河边走走”,发现问题在微信群“随时上报”,极大压缩了问题发现到处置的响应时间。依托建立的专项微信群,监督员、区镇两级河长办负责人紧密联动,实现问题实时沟通、高效处置。据统计,部分问题解决时效提升90%。截至目前,28名监督员累计巡河660余公里,开展现场监督260余次,推动解决河湖问题121个。

为保障监督质效,双流区聘请专业环保公益组织——成都市锦江区绿氧生态环境保护中心(绿氧中心),统一管理培训监督员,核查问题上报与工作成效,每年形成12期监督简报,反馈至双流区河长办。建立季度积分激励与年度“优秀社会监督员”评选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此外,每半年举办的监督交流会、联防联控协调会等,则为官方河长、社会监督员及管理部门搭建了深度对话平台。

构建民意标尺:科学评价促治理提升

在完善自上而下考核体系的同时,双流区创新引入自下而上的社会评价机制,直指河长制工作的群众满意度与获得感。在区河长办指导下,绿氧中心科学制定了涵盖河长履职、流域水环境治理、公众满意度等多项核心指标的《双流区河长制工作社会评价表》。基于此,绿氧中心每半年对全区9个镇(街道)开展综合评价,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聚焦基层河长履职、问题处置效率及公众真实感受;每年则对江安河等8大重点流域的幸福河湖建设成效进行专项评价,紧密围绕“安澜、生态、宜居、智慧、文化、发展”目标,每半年组织监督员与市民代表进行水质快检(每流域3点位),并在流域周边开展公众问卷调查(重点流域≥60份,其余≥30份),广泛收集沿岸居民最真切的评价与建议。为确保评价过程的真实性、科学性及结果的有效性,区河长办全程参与并支持各项工作推进。首轮镇街评价形成的报告所提18条建议已悉数整改落实。

转化监督成果:赋能幸福河湖建设

绿氧中心系统整合社会监督发现的问题、社会评价收集的数据及民意,最终形成流域幸福河湖第三方评价报告及年度监督评价总报告,内含详实情况、精准剖析与建设性意见。这些宝贵成果由区河长办及时反馈至相关镇街和部门,直接指导其改进工作、提升效能。

以监督赋能为基、政府统筹为要、公众行动为本的协同治理体系,已在双流成功搭建。通过做实监督、做深评价、强化结果运用,双流区有效打通了河湖治理“最后一公里”,将公众满意度切实转化为治理驱动力。

看得见的水质改善、快起来的问题响应、高起来的参与热情,正推动一条条“安澜、生态、宜居、智慧、文化、发展”的幸福之河从蓝图变为现实,双流区探索的‘政府主导、专业支撑、社会协同、公众参与、闭环管理’的河湖治理新范式,为破解‘政府干、群众看’的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也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幸福河湖注入了持久动力。(邱语)

(责任编辑:朱晓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