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迎霞
春到宁夏,塞上江南焕新颜。黄河两岸杨柳吐翠,万亩湿地候鸟翩跹,西北春天独特的生机与诗意尽显。
日前,宁夏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出境。清波粼粼的黄河水成为宁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缩影。
近年来,宁夏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大力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擦亮了“塞上江南”的秀美底色。
让水更清天更蓝
清水河发源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黑刺沟,是黄河在宁夏境内的最大一级支流,然而在2017年,这条当地群众的“母亲河”却因污染严重被原环境保护部约谈。
“原来在河边有一些城中村和菜市场,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里,使河水又黑又臭。”老家宁夏的全国政协委员黄绵松说,“经过这些年长期不懈的生态环境治理,清水河变得名副其实,水清、岸绿、景美,每天都有大量市民前来亲水休闲。”
在治理前,清水河属于轻度黑臭水体,水质劣Ⅴ类,且存在防洪标准不足、岸坡不稳、水土流失等问题。为还河域清流,固原市打出一套治河“组合拳”,实施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保护等六方面治理举措。
2019年,清水河治理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固原市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把清水河市区段综合整治列为重点项目进行施工,包括基础河槽整治工程、水生态构建工程、生态岸线恢复工程等。项目实施后极大提高了清水河道行洪能力,扩大了城市水域面积,有效解决了城区防洪、水污染、水环境问题。
在宁夏,除了日渐澄澈的水,还有更加清新的空气。
天空碧蓝如洗,云彩洁白亮丽。这些年,“宁夏蓝”频频出圈,雾霾天逐渐淡出群众的视野。
据了解,近年来,宁夏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保持80%以上,累计完成大气减排项目350个,实现氮氧化物减排1.95万吨、挥发性有机物减排0.75万吨,提前2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十四五”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总量减排任务目标。
“我区跳出一时一域,从国家战略全局、全国生态体系建设、黄河流域协同治理的角度看待自身定位和发展,在全面治理环境问题上先行先试,全力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宁夏生态环境厅负责人说。
宁夏扎实推动大气污染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在深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等方面不断挖潜问效,全力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截至2024年,宁夏连续7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科技手段提升生态“颜值”
2024年,宁夏全区2081个入河排污口整治率达到96.78%,地级城市建成区13条黑臭水体完成治理、县级城市黑臭水体实现“清零”。
在提高生态环境“颜值”的过程中,科学理念与科技手段功不可没。
例如,为确保吴忠市第一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的尾水排入黄河或循环再利用,吴忠市对古城湾人工湿地采用了“生态滞留塘+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组合工艺。湿地系统中填充的河卵石、砾石、火山岩等填料能有效去除悬浮物,为微生物生长提供良好环境;种植的菖蒲、香蒲、千屈菜、水葱等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净化吸收有机污染物。
在守护“宁夏蓝”的过程中,当地不断突破传统监测手段局限,积极推动环境管理向数智化转型。
2024年,宁夏生态环境厅实施“大气污染溯源星地协同走航监测能力提升项目”,致力提升大气污染监测与治理水平。在实施该项目时,宁夏安排了一个“流动卫士”,那就是走航监测车。记者了解到,走航监测车时速为二三十公里。车内的电脑屏幕上可显示实时地图、挥发性有机物(VOCs)具体浓度数据等。监测系统把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分为7个级别,用7种颜色显示;浓度越低颜色越浅,反之颜色越深。颜色发生变化意味着这一区域的空气质量发生了变化。一旦察觉空气受到污染,走航监测车能够实现秒级响应并发出预警。生态环境部门工作人员将根据现场走航监测结果,利用便携式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设备、红外检测仪对泄漏风险点开展进一步排查监测。
“未来,我们将以科技为支撑,进一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筑牢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宁夏生态环境厅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