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新”政策加力扩围 再生资源行业站上“风口”

2025-01-17 13:16 来源:中国经济网

  1月8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提出,要继续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高水平回收循环利用项目建设,推动资源回收利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再生资源行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发展循环经济与落实“两新”政策相互促进、紧密结合。一方面,循环经济不仅赋活了国内庞大的资源消费与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更为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另一方面,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更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两新”行动将促进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的良性向好发展。

  日前,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再生资源绿色供应链发展概览》显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已构筑起一套相对完备且层次清晰的产业链条。当前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在原有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坚实基础上,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篇章,成功构建了涵盖回收、分类、筛选、资源化加工、再利用及销售的全方位、一体化产业生态,产业版图持续扩张。

  2024年以来,从顶层设计到配套政策,再到组建“国家队”,我国循环经济产业正从过去的以回收生意为主,发展为具有高科技属性的新产业,加快推动循环经济驶入“快车道”。

  2024年8月,《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的要求,这也是中央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

  2024年10月,第98家央企、专门从事资源循环利用的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成立,未来将承担打造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的重要任务。国资委、中国宝武、中国石化、华润集团、中铝集团、中国五矿六家核心央企均已入股。

  相关统计显示,2023年度,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品、废旧轮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旧纺织品、废玻璃以及非铅酸废电池(统称“十大品类”)的回收总量逼近3.76亿吨大关,相较于2022年,实现了1.5%的稳健增长。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相关报告预测,未来几年,全球及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围绕工业、社会生活、农业三大领域,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 立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约20%,对农作物秸秆、大宗固废、建筑垃圾、废纸、废钢、有色金属的利用率或使用量作出明确规划,并针对目标部署五大重点工程(包括大宗固废利用工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等)和六大重点行动(包括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提质行动、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专项行动等),提出到2025年,我国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将基本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5万亿元。(中国经济网记者杨秀峰)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秦佳鸣)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生态文明 > 生态文明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两新”政策加力扩围 再生资源行业站上“风口”

2025年01月17日 13:16   来源:中国经济网   

  1月8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提出,要继续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高水平回收循环利用项目建设,推动资源回收利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再生资源行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发展循环经济与落实“两新”政策相互促进、紧密结合。一方面,循环经济不仅赋活了国内庞大的资源消费与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更为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另一方面,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更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两新”行动将促进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的良性向好发展。

  日前,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再生资源绿色供应链发展概览》显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已构筑起一套相对完备且层次清晰的产业链条。当前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在原有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坚实基础上,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篇章,成功构建了涵盖回收、分类、筛选、资源化加工、再利用及销售的全方位、一体化产业生态,产业版图持续扩张。

  2024年以来,从顶层设计到配套政策,再到组建“国家队”,我国循环经济产业正从过去的以回收生意为主,发展为具有高科技属性的新产业,加快推动循环经济驶入“快车道”。

  2024年8月,《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的要求,这也是中央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

  2024年10月,第98家央企、专门从事资源循环利用的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成立,未来将承担打造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的重要任务。国资委、中国宝武、中国石化、华润集团、中铝集团、中国五矿六家核心央企均已入股。

  相关统计显示,2023年度,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品、废旧轮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旧纺织品、废玻璃以及非铅酸废电池(统称“十大品类”)的回收总量逼近3.76亿吨大关,相较于2022年,实现了1.5%的稳健增长。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相关报告预测,未来几年,全球及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围绕工业、社会生活、农业三大领域,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 立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约20%,对农作物秸秆、大宗固废、建筑垃圾、废纸、废钢、有色金属的利用率或使用量作出明确规划,并针对目标部署五大重点工程(包括大宗固废利用工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等)和六大重点行动(包括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提质行动、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专项行动等),提出到2025年,我国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将基本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5万亿元。(中国经济网记者杨秀峰)

(责任编辑:秦佳鸣)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