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保护首都水源地,吃上“绿色生态”饭

2020年12月22日 07:29   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记者 赖志凯 郜亚章

  11月26日6时30分,北京密云区太师屯镇后八家庄村村民付桂华就起床了。作为村里的一名“保水员”,捡拾垃圾、检查铁网、巡视水段是她每天的工作内容。

  付桂华要保的“水”是已建成60年、北京最大的饮用水源地——密云水库。她所在的村庄就在密云水库边上,曾经以种植玉米、谷子等农作物为主要收入来源,但是滥用农药化肥、就地焚烧秸秆对水库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如今,干净整洁的街道、清澈见底的湖水,都得益于这些年来密云区创新的保水机制。

  2000多名保水员守护密云水库

  今年55岁的付桂华是土生土长的后八家庄村人,她家的地紧邻水库,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曾给庄稼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从2014年开始,为了保护生态,密云水库周边围上了铁丝网,她家的地被圈进铁丝网里。

  据悉,2014年~2015年,后八家庄村逐步开展退耕、退养,实现退耕4800亩,人均耕地由8.6亩减少到0.1亩,村民人均年收入减少了5000元。该村因此成为太师屯镇唯一的低收入村。

  为此,密云区在全国率先实现区域性综合执法,成立了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将水库一级保护区273平方公里划分为160个保水网格,组建了2150人的保水网格员队伍。其中,后八家庄村安排了42名村民在家门口参加保水工作,每人负责400米水段的日常巡视。

  “我们在家门口有了工作,每个月通过看护库区围网、巡查库区环境能获得保水劳务补贴1500元。”付桂华笑着说,“之前我们家的地挨着水库,如果碰上雨水大的年份,地就被淹了,不能种地就没有收入。而如今在家门口参与保水工作,收入虽然不算多,但是很稳定。”

  绿色产业生出金疙瘩

  后八家庄村开展退耕后,为了保持水土,村里免费给村民每人发放54棵苹果树,村民自种自卖,环境好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

  付桂华家分到了200多棵苹果树,丈夫和儿子都在城区工作,管护苹果树的任务落在付桂华身上。“保水之余,除草、套袋、剪枝,虽然累,但是秋天看到果树结果,心里很高兴。”付桂华说,结出的苹果很甜,今年卖了6000多元。

  除了种植苹果,同为保水员的后八家庄村村民付长彬养起了蜜蜂。“我从2018年开始养蜂蜜,一开始是30群蜜蜂,今年繁殖到了60群。”付长彬告诉记者,由于没有养殖基础,一开始他摸不着头脑。后来,听说蜜蜂养殖合作社开办了培训班,没有任何养殖蜜蜂经验的付长彬跟着培训班学到不少东西。“蜜蜂怎么越冬、病害怎么防治,这些知识对我很重要。”他说。

  蜜蜂养殖合作社针对密云区的175户贫困户免费发放蜂群,分批次开展养殖培训,实行技术员“包村包片”制度,养殖户有技术方面的需求都可以联系技术员到现场指导。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全部收购蜂农的蜂蜜,每年能从密云区贫困户蜂农手中收购蜂蜜1000多吨。

  环境好了,心情就变好

  生在本村、长在本村、嫁在本村的付桂华见证了密云水库这些年的变化。

  “之前一下雨村,里都是黄土泥,根本没办法走路。水库边上很多垃圾袋,牛羊等牲畜就在水库边上放养,水很脏。每到秋收的时候,玉米秸秆被就地焚烧,村里乌烟瘴气,环境很差。现在好了,村里整修了街道,水库污染得到了治理,环境好了,心情就变好了。”付桂华说。

  “前些年村里的沟道特别脏,一碰到下雨天,垃圾、黄土随着雨水流进水库,对水库环境的污染很大。以前每到现在这个季节,水库边上都是燎荒的,如今这些现象都没有了。”付长彬说。

  后八家庄村是密云水库生态环境不断治理改善的一个缩影。密云区对水库一级保护区41个村的污水设施进行提质改造,建成84座污水处理场(站)设施,实现了一级区村庄全覆盖,不断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

  “关于村容村貌的整治,太师屯镇走在全区的前列。太师屯镇从人居环境、园林绿化、公路基础设施、成立生态环境整治专班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改善了村子脏乱差的面貌。”密云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天杰说,这也给其他镇提供了借鉴的经验。记者 赖志凯 郜亚章

(责任编辑:杨秀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