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货架上,可生食鸡蛋已成为城市中产家庭的新选择。从满足基本营养需求到追求安全与品质体验,可生食鸡蛋的兴起,是否标志着餐桌消费的真正升级?
安全升级:从 "熟吃避险" 到 "生食无忧"
普通鸡蛋的消费长期面临沙门氏菌污染风险,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明确指出,传统鸡蛋需充分加热后食用以规避安全隐患。而可生食鸡蛋通过全链条质控体系,破解了这一行业痛点。其核心并非绝对 "无菌"—— 科学上鸡蛋难以达到完全无菌状态,现行标准也无 "无菌蛋" 概念,而是通过严格管控消除致病菌。
依据《可生食鸡蛋》团体标准,产品需在养殖、加工、储运等全环节满足微生物、农兽药残留等严苛要求,且可生食期限定在生产日期 15 天内。以行业代表性品牌黄天鹅为例,其建立了数个生产基地,从种鸡育种到冷链运输全程可控,其沙门氏菌检测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行业领先。
需求升级:百亿市场背后的消费变迁
消费数据印证着市场的结构性变化。2024 年中国可生食鸡蛋市场规模达 86 亿元,同比增长 19.4%,远超普通鸡蛋 3.2% 的增速,预计 2025 年将突破 102 亿元大关。这种增长并非偶然,而是饮食场景多元化与健康需求升级的必然结果。
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费可生食鸡蛋达 5.8 公斤,是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的 1.8 倍,广泛应用于婴幼儿辅食、日料搭配、健身餐等场景。电商平台数据显示,10 枚装 15 元以上的可生食鸡蛋销量同比增长 31.7%,消费者愿意为安全品质支付溢价。黄天鹅等头部品牌通过布局商超、电商、社区团购等全渠道,精准匹配了 25-45 岁中高收入群体的需求,推动产品从高端日料店走进寻常百姓家。
理性升级:看清差异,按需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可生食鸡蛋与普通鸡蛋的基础营养成分并无显著差异。鸡蛋的核心营养价值在于优质蛋白、卵磷脂、维生素及矿物质,这些成分在两类产品中含量相近,所谓 "营养强化蛋" 多是特定营养素的针对性提升。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安全控制标准与食用体验 —— 可生食鸡蛋蛋壳更洁净、蛋黄流动性好、无腥味,更适配生食场景。
专家提醒,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免疫力较低人群,仍建议食用熟制鸡蛋以降低过敏或消化风险。消费者购买时应优先选择明确执行 T/CAI008-2021 团体标准的品牌,查看生产日期确保在可生食期内。对于日常煎炒烹炸等传统吃法,普通鸡蛋已能满足需求;而追求生食安全或高品质烹饪体验时,可生食鸡蛋则是更优选择。
从 "有没有" 到 "好不好",从 "能吃" 到 "敢吃、爱吃",可生食鸡蛋的崛起本质是消费升级的缩影。黄天鹅等品牌的实践证明,通过标准化生产、全链条管控,农产品可以实现安全与品质的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