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南方电网经营区的4230万度电能,通过闽粤联网工程,被送往国家电网经营区的浙江、上海等地。这是我国启动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以来,南方电网和国家电网首次开展的跨电网经营区现货交易。
如今,我国电力资源调配呈现出全新图景:广东的外贸企业用上云南的绿色水电,广西的夜间风电点亮海南的电动汽车充电桩。这些场景标志着我国电力市场正从分散、规则不统一的“碎片化”格局,加速迈向全国统一的“电力大超市”。

广西乐业的风电项目。中国经济网记者王婉莹/摄(资料图)
制度护航,统一电力市场有了“硬支撑”
近年来,我国电力市场改革步入深水区。《能源法》立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力市场监管办法》修订完善,市场运行、信息披露等四大基础规则相继落地,为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奠定制度基础。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计划初步建成的关键之年。
今年1至8月,全国累计完成电力市场交易电量4344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0%。跨省跨区交易电量102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4%。国家发展改革委体制改革综合司司长王任飞表示,从上半年数据看,每4度交易电量中,就有1度通过跨省区调配实现。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我国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正从“省内小循环”向“全国大市场”深刻转型。
打破壁垒,从“各自为政”到“全域优化”
我国电力市场曾长期以省为实体“各自为政”,资源调配效率受限。作为改革先行军,6月28日,涵盖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5省份的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启动连续结算试运行,建成打破省级壁垒、实现多省区统一优化配置的电力现货市场。“日均交易电量达38亿度,市场交易规模超过英法德三国之和。”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副总经理陈玮说,“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电力体制改革从‘破冰’走向‘深水区’的重要标志。”
据了解,南方五省区电源结构各异,资源互补优势突出。云南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占比高;广西、贵州新能源发展迅速,水风火多能互济特点显著;广东对一次能源供应及价格波动比较敏感;海南大机小网(即大型发电机组与小规模电网),扩大市场竞争范围有助于平抑价格、防止垄断。
陈玮介绍,南方区域市场采用全区域主体同台竞争、统一出清的市场模式。发挥价格“风向标”作用,连续释放动态价格信号,引导电力资源按效率最优原则流动,最大程度释放全网发电潜力、扩大消纳空间、激发调节能力,“让每度电流向最需要、最能创造价值的节点。”从而使西部水电、新能源与东部火电同台竞价,推动西电东送从“计划输血”转向“市场造血”。
与此同时,当资源流动效率提升、发电成本优化后,市场红利将沿价格信号自然传导,“既能促进清洁能源通过竞争力实现大规模消纳,也可通过竞争性价格发现机制,让用户最终用上更便宜的电、更绿色的电。”陈玮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
回溯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发展历程,2017年启动设计,2022年7月23日在全国率先启动区域现货市场试运行,2023年12月完成首次覆盖至全域的现货市场结算试运行,历经35个月前期准备和12轮短期试运行测试,最终实现连续结算试运行的突破,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提供了样本。

贵州的风电项目。中国经济网记者王婉莹/摄(资料图)
迎峰度夏,市场化机制破解电力时空错配难题
今年夏季,极端高温天气频发。南方五省区超过30个地级以上城市负荷创历史新高,全网系统最高负荷两次创新高,达2.57亿千瓦,同比增长2.9%;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个用电负荷突破1.6亿千瓦的省份,电力保供面临严峻考验。
“在迎峰度夏等关键时期,电力紧缺通常是时空错配问题。”南方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总经理黄河解释道,传统保供依赖增电源、扩通道的“硬投入”,而市场机制则通过跨省区实时价格信号,精准引导资源流动,电力自动向紧缺区域、紧缺时段动态汇聚,缓解局部“卡脖子”问题。用户也可依据分时价格主动调节用电,形成“全民参与”的柔性保供网络,实现从“被动防御”向“主动调节”的保供模式升级。
数据显示,1至8月,西电东送完成电量16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1%,较年计划增加225亿千瓦时。其中,云南外送电量、广东受西电电量分别完成1109亿、1457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3.6%、3.9%,双创历史同期新高。
此外,广东受西电最大电力达4400万千瓦,占广东最大负荷的30%;日最大电量9.87亿千瓦时,占广东用电量的33%,意味着广东每使用三度电,就有一度电来自西部,跨省调剂成效显著。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跨省跨区电力应急调度管理办法》,这是首个国家层面的跨省跨区电力应急调度规范性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进一步肯定了应急调度的成效,他说,“应急调度为成功应对多轮次度夏、度冬大负荷考验发挥了重要作用,单日通过挖掘全网潜力消除各地电力缺口最大超过1300万千瓦,守住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底线。”
目前,我国两大电网跨经营区的交易已逐步进入常态化。数据显示,今年7月1日至9月底,南方区域通过闽粤直流通道持续送电华东;7月16日至17日,广东通过江城直流应急调度支援四川120万千瓦;从四季度开始,福建送电广东。而在国家电网提出购电需求后,10月11日、13日,南方电网按照闽粤直流当前最大通道能力支援华东,最大电力180万千瓦。
以价换量,新能源弃风弃光加快破局
新能源消纳是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重点难题。黄河介绍,区域现货市场通过全区域统一出清,自动适应新能源随机性与波动性。“当风电、光伏大发时,西部省区电价明显走低,新能源企业通过‘以价换量’策略,通过低报价争取更大发电量,采用市场化手段实现新能源与火电、气电的能源替代,实现跨省区增送。”
通过跨省优先计划灵活调节机制,增加市场弹性,西电东送规模不降反升。连续结算试运行期间,南方区域依托市场机制实现清洁能源在全区域范围内最大限度消纳。连续结算试运行以来,经过市场优化的西电东送总电量达698.1亿千瓦时,较优先计划增送84.2亿千瓦时。
从省界“拦路虎”到电力“自由流”,南方区域电力现货市场的实践证明:统一电力市场不只是“打破壁垒”,更是让电更安全、更绿色、更实惠的“关键一招”。随着改革深入,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的电力大市场正加速成型,未来全国的电力会像水流一样顺畅调配,给经济社会发展装上“绿色新引擎”。(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