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果为媒 协同致远

2025-11-28 07:55 来源:国际商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倩)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以果为媒 协同致远

2025年11月28日 07:55   来源:国际商报   刘 旭

11月的东南亚与中国南疆,暖意融融,硕果飘香。广西在中国—东盟水果产业发展大会上发布东盟进口榴莲和山竹团体标准,为跨境水果贸易立下统一“标尺”;海南澄迈与马来西亚国际榴莲产业发展联合会签约共建协同中心,推动榴莲产业全链条深度合作,短短一周时间发布了两项重要举措,这印证了中国与东盟水果贸易正从“简单流通”向“深度协同”加速迈进,为双边经贸合作注入持续且强劲的动力。

标准互认与平台共建,筑牢贸易合作“压舱石”。农产品贸易的顺畅发展,离不开统一标准。广西发布的榴莲、山竹团体标准,为市场准入、质量判定、价格形成提供了依据,既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也为企业降低了交易成本、减少了贸易纠纷。而海南澄迈打造的马来西亚榴莲协同中心,更是将合作从单一的贸易环节延伸至进口分拨、精深加工、品牌共建、数字化追溯等全产业链,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东盟产、中国销、全球享”的产业闭环。这两项举措的背后,是中国与东盟顺应市场需求、深化务实合作的共识。近年来,中国与东盟标准互认与平台共建的步伐持续加快,为贸易健康发展筑牢制度根基。

优势互补与产业升级,激活双向奔赴“新引擎”。中国与东盟的水果贸易,本质上是一场“温带与热带的甜蜜邂逅”。东盟的榴莲、山竹、芒果等特色水果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中国的温带水果同样在东盟市场大放异彩,丹东草莓、重庆柠檬等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源源不断运往东南亚,在印尼街头的水果店也能买到来自中国的葡萄、橙子。这种互补性在合作深化中不断升级:中国的冷链物流技术与电商平台反哺东盟,泰国果农学会直播卖货实现“边摘边播”;马来西亚冷冻榴莲肉等深加工产品在中国市场开辟新赛道;东盟的优质原料则支撑起中国国内诸多创新消费场景,推动产业附加值持续提升。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24年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总额达575.1亿美元,东盟连续多年保持中国农产品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向奔赴的贸易格局愈发稳固。

数字赋能与生态共筑,开拓长远发展“新空间”。如今数字技术正成为中国—东盟水果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海南澄迈协同中心将数字化追溯纳入合作重点,与《中国—东盟关于促进智慧农业发展的联合声明》精神高度契合,既保障了食品安全,也提升了品牌公信力。与此同时,中老铁路等“黄金大通道”持续发力,带动东盟水果对华出口增长,西部陆海新通道缩短了运输时效,让中国水果出口实现量价齐升;智慧农场试点项目在泰国、柬埔寨落地见效,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与产出效益。值得关注的是,双方合作不仅聚焦贸易增长,更注重生态与民生的共赢,通过开展农业技术示范项目、人才培养、中小微企业对接等举措,既帮助东盟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也让中国企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让两地民众共享合作红利。

如今中国与东盟的水果贸易成为双边经贸合作的缩影与典范,面对当前贸易结构有待优化、物流设施仍有短板等挑战,只要双方持续秉持“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不断深化政策对接、技术合作、市场融合,就一定能推动水果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朱晓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