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社区”守护“大健康”深圳探索基层医疗健康治理新“解法”

2025-07-02 07:48 来源:经济参考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倩)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小社区”守护“大健康”深圳探索基层医疗健康治理新“解法”

2025年07月02日 07:48   来源:经济参考报   白瑜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这座常住人口年增量领跑全国、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的超大城市,在医疗卫生领域再次以先行者的姿态,闯出了医改新样本。

为解决社区“慢病多”“资源少”“管理难”等问题,深圳创新基层医疗集团建设模式,推动基层医疗机构网格化布局、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应用AI等信息技术赋能基层。截至2024年底,全市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总数达到970家,其中社区医院7家,相当于平均每2万人拥有1家社康机构,15分钟社康圈基本形成,为破解基层医疗健康治理难题提供了“深圳方案”。

AI临床助手:社区医生的智能搭档

记者采访发现,智能应用正深度赋能深圳基层医疗机构诊疗全链条。65岁的刘女士家住深圳罗湖区晒布路,因为突发胸痛到罗湖医院集团东门社康中心就诊。挂号后,她来到一台中医智能四诊仪前,完成舌象采集,提取脉象图和面象采集后,一份健康报告以及调理建议便传到医生系统中。

接诊全科医生马上收到了“AI临床助手”的重要警示:胸痛诱因多元,除当下考虑,还需警惕心绞痛、胃酸反流、冠脉综合征或带状疱疹等。

“这个功能很有价值。”东门社康中心主任张潇潇告诉记者,“若是带状疱疹,社康中心可直接处理;但若涉及心绞痛或冠脉综合征,则需立即启动胸痛通道转诊上级医院,这个功能可以提醒医生,有效防范了漏诊风险。”

家庭医生:家门口的健康守护者

罗湖医院集团东门社康中心公共卫生护士殷娟近日与同事一起完成了家庭病床的上门巡诊。该中心目前为社区内因疾病需要卧床或者身体衰弱、生活不能自理、行动不便,到医疗机构就诊确有困难的居民累计建立476张家庭病床。一上午,医疗团队跑了其中10家。

其中,一位79岁的患者在医院做了腰椎手术,3个月伤口没有愈合。“5月28日建立家庭病床,需要控血糖,目前伤口接近愈合,还需要继续换药……”殷娟在系统中记录着,并发到“家庭病床服务群”中与医生和患者家属实时沟通情况。

“家庭病床服务,不仅仅是把医生派到患者家里,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推动基层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型和升级。”罗湖医院集团院长林汉群表示。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患者的居家照护需求日益增长,部分身体衰弱的老人前往医院排队挂号候诊有较大不便。为此,深圳多个社康中心在患者家庭设立病床,引入智能监护设备,实时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同时,对于一般居民,深圳市还积极增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给,扩大签约服务覆盖面,突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深圳市全科医生总数超过1万人,培养了250名金牌家庭医生,247名金牌社区护士,每万人全科医生数超过6名。全市共组建了5453个家庭医生团队,为760万居民提供了签约服务,签约覆盖率达43%,市民获得感不断得到加强。

分级诊疗体系:优化医疗资源布局重塑生态

据统计,深圳市2024年末常住人口为1798.95万人,增量高居全国首位。深圳如何直面人口快速增长、老龄化加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民生考题?答案写在分级诊疗体系中——一座座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正成为超大城市守护居民健康的坚实基石,让健康保障与发展速度同频共振。

“15分钟社康圈”建立的背后,是深圳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筑分级诊疗体系的努力。

深圳市卫健委负责人介绍,深圳构建了以“市级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医疗健康守护网”,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深、常见病不出区、健康管理在社区”。2024年,深圳的社康机构完成了全市38.7%的门诊量,全市86.1%的高血压患者、76.6%糖尿病患者在社康机构就诊,初步建立了以慢性病为主要病种的分级诊疗体系。

深圳社康体系的发展,也得益于医疗、医保、医药的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目前,全市有1000余万参保人绑定在基层医疗集团首诊。深圳市医保局按照每家集团绑定的参保人数量核定门诊统筹费用,实行“总额管理、结余留用”,有力引导了“强基层、促健康”。

深圳市卫健委负责人表示,深圳将进一步推动基层医疗集团规范化建设,提升社康机构医疗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完善家庭医生服务保障和激励机制,推进居民健康服务标准化,着力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将民生服务锻造成中国式现代化深圳样本的幸福刻度。

(责任编辑:朱晓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