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路桥被监管处罚 上市公司“踩雷”信托产品频现

2024-08-28 07:24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上市公司“踩雷”信托理财事件再现。日前,成都市路桥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成都路桥”)发布公告称,因信托理财相关信息披露违规等原因,公司及原董事长王培利、原总经理孙旭军等分别收到四川证监局出具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此外,包括华资实业、安旭生物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失血”信托理财,涉及新时代信托、中融信托等。

  整体来看,今年上市公司信托理财规模缩水明显。据统计,上半年累计有24家上市公司认购信托理财产品金额达57.1亿元,同比下滑48.5%。

  成都路桥被监管处罚

  四川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显示,经查,2021年4月至2023年12月,成都路桥合计购买中铁信托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共1.56亿份,对应金额1.56亿元。关于该信托计划的购买理由、安全性、流动性等披露不完整、不准确;也未及时披露信托计划及相关信托贷款发生延期兑付、逾期,且年报中关于信托贷款续期的披露不准确;成都路桥2023年度一季报、半年报、三季报中,将用于购买并代持信托计划的款项列报为预付账款,导致披露的预付账款金额不准确;成都路桥2021、2022年度财务报告中关于该项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不完整。

  该行为违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中第三条第一款规定,鉴于此,四川证监局决定对成都路桥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计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对王培利、张婉、王超、刘峙宏、向荣、孙旭军、左宇柯、黄振华、李志刚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计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早在今年4月30日,成都路桥发布关于理财产品逾期兑付的风险提示公告称,该公司于近日收到中铁信托出具的《告知函》,因信托计划的债务人未按约定履行合同约定义务,现根据项目实际运行情况,对信托受益权延期兑付,所有信托受益权期限已更改为无固定期限。截至公告披露日,上述信托计划本金及部分投资收益尚未收回,公司已就该信托计划逾期兑付的事宜与受托人进行了沟通,后续公司将密切关注该信托产品的相关进展情况,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另外,中铁信托控股股东中国中铁2023年年报披露了其部分业绩,中铁信托业绩承压明显。截至2023年末,中铁信托营业收入为10.88亿元,同比下降40.94%;净利润为2.48亿元,同比下降59.26%。资产规模方面,截至2023年末,中铁信托总资产为191.06亿元,同比增长5.1%;净资产为118.19亿元,同比增长1.51%。

  在用益信托资深研究员帅国让看来,A股上市公司购买的信托产品出现风险,不仅会影响上市公司资金的流动性,对公司声誉也有不利影响。

  上市公司信托理财缩水

  成都路桥只是上市公司“踩雷”信托理财的一个“缩影”。

  8月20日,华资实业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新时代信托扣除信托报酬、信托费用后支付的信托利益2528.69万元。根据《信托计划处置协议》约定,信托利益收回后,公司尚余信保基金本金120万元及其利息待收回。此外,安旭生物近日也对购买的1亿元中融信托产品计提了7500万元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预计可收回金额仅为2500万元,损失率高达75%。

  业内专家表示,上市公司频频“踩雷”信托产品,主要原因是信托公司过去提供了相对稳定且收益相对高的产品,受到上市公司青睐,而近几年信托产品底层资产出现问题,导致信托产品违约。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以2023年为例,全年合计有26家A股上市公司遭遇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涉及金额近20亿元,涉及受托信托公司共计5家,为国通信托、外贸信托、中融信托、五矿信托、云南信托。

  “从现金管理手段来看,信托理财的收益一般会更高,稳定性也不错,因此成为很多上市公司理财的选择方式。”中国市场学会金融委员付立春此前表示,如果上市公司投入较多而产品出现兑付等问题,则会对公司后续投资、经营现金流产生影响。除基本面外,还会影响公司股价、投资者判断以及后续监管等很多方面。

  事实上,不少上市公司近期减少了对信托理财产品的配置。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累计有24家上市公司发布相关公告,认购信托理财产品共计96笔,认购金额累计达57.1亿元。2023年同期,共有53家上市公司认购相关信托理财产品,认购金额累计达110.8亿元。以此计算,今年上半年认购金额同比下滑48.5%。

  “从整体购买数量和金额来看,上市公司信托理财整体明显呈降温态势。”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上市公司选择理财产品需要根据公司日常经营、发展战略合理规划闲置资金使用,在选择投资标的、期限、风险等级等方面要严格把关,需要提升闲置资金专业化管理水平,合理分散投资风险。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朋)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成都路桥被监管处罚 上市公司“踩雷”信托产品频现

2024年08月28日 07:24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钟源 北京报道

  上市公司“踩雷”信托理财事件再现。日前,成都市路桥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成都路桥”)发布公告称,因信托理财相关信息披露违规等原因,公司及原董事长王培利、原总经理孙旭军等分别收到四川证监局出具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此外,包括华资实业、安旭生物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失血”信托理财,涉及新时代信托、中融信托等。

  整体来看,今年上市公司信托理财规模缩水明显。据统计,上半年累计有24家上市公司认购信托理财产品金额达57.1亿元,同比下滑48.5%。

  成都路桥被监管处罚

  四川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显示,经查,2021年4月至2023年12月,成都路桥合计购买中铁信托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共1.56亿份,对应金额1.56亿元。关于该信托计划的购买理由、安全性、流动性等披露不完整、不准确;也未及时披露信托计划及相关信托贷款发生延期兑付、逾期,且年报中关于信托贷款续期的披露不准确;成都路桥2023年度一季报、半年报、三季报中,将用于购买并代持信托计划的款项列报为预付账款,导致披露的预付账款金额不准确;成都路桥2021、2022年度财务报告中关于该项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不完整。

  该行为违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中第三条第一款规定,鉴于此,四川证监局决定对成都路桥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计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对王培利、张婉、王超、刘峙宏、向荣、孙旭军、左宇柯、黄振华、李志刚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计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早在今年4月30日,成都路桥发布关于理财产品逾期兑付的风险提示公告称,该公司于近日收到中铁信托出具的《告知函》,因信托计划的债务人未按约定履行合同约定义务,现根据项目实际运行情况,对信托受益权延期兑付,所有信托受益权期限已更改为无固定期限。截至公告披露日,上述信托计划本金及部分投资收益尚未收回,公司已就该信托计划逾期兑付的事宜与受托人进行了沟通,后续公司将密切关注该信托产品的相关进展情况,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另外,中铁信托控股股东中国中铁2023年年报披露了其部分业绩,中铁信托业绩承压明显。截至2023年末,中铁信托营业收入为10.88亿元,同比下降40.94%;净利润为2.48亿元,同比下降59.26%。资产规模方面,截至2023年末,中铁信托总资产为191.06亿元,同比增长5.1%;净资产为118.19亿元,同比增长1.51%。

  在用益信托资深研究员帅国让看来,A股上市公司购买的信托产品出现风险,不仅会影响上市公司资金的流动性,对公司声誉也有不利影响。

  上市公司信托理财缩水

  成都路桥只是上市公司“踩雷”信托理财的一个“缩影”。

  8月20日,华资实业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新时代信托扣除信托报酬、信托费用后支付的信托利益2528.69万元。根据《信托计划处置协议》约定,信托利益收回后,公司尚余信保基金本金120万元及其利息待收回。此外,安旭生物近日也对购买的1亿元中融信托产品计提了7500万元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预计可收回金额仅为2500万元,损失率高达75%。

  业内专家表示,上市公司频频“踩雷”信托产品,主要原因是信托公司过去提供了相对稳定且收益相对高的产品,受到上市公司青睐,而近几年信托产品底层资产出现问题,导致信托产品违约。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以2023年为例,全年合计有26家A股上市公司遭遇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涉及金额近20亿元,涉及受托信托公司共计5家,为国通信托、外贸信托、中融信托、五矿信托、云南信托。

  “从现金管理手段来看,信托理财的收益一般会更高,稳定性也不错,因此成为很多上市公司理财的选择方式。”中国市场学会金融委员付立春此前表示,如果上市公司投入较多而产品出现兑付等问题,则会对公司后续投资、经营现金流产生影响。除基本面外,还会影响公司股价、投资者判断以及后续监管等很多方面。

  事实上,不少上市公司近期减少了对信托理财产品的配置。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累计有24家上市公司发布相关公告,认购信托理财产品共计96笔,认购金额累计达57.1亿元。2023年同期,共有53家上市公司认购相关信托理财产品,认购金额累计达110.8亿元。以此计算,今年上半年认购金额同比下滑48.5%。

  “从整体购买数量和金额来看,上市公司信托理财整体明显呈降温态势。”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上市公司选择理财产品需要根据公司日常经营、发展战略合理规划闲置资金使用,在选择投资标的、期限、风险等级等方面要严格把关,需要提升闲置资金专业化管理水平,合理分散投资风险。

(责任编辑:刘朋)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