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社科院创新实施重大成果月度发布机制 首场发布三项一等奖成果

2023年03月02日 17:4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日讯  (记者 苏兰)“今天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简称社科院)重大成果首场月度发布的日子,是社科院发展史上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经社科院院委会日前研究决定,从本月起实施重大成果月度定期发布机制……” 3月1日,社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在由社科院组织召开的社科院重大成果月度发布会上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社科院的工作,明确要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体系之林,要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

   

  3月1日,社科院组织召开社科院重大成果首场月度发布会。中国经济网记者苏兰/摄

  高培勇指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党中央和国家决策服务的思想库、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权威学术机构,社科院始终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崇高理想,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努力让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走近人民大众,走向世界学术舞台,走到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当中。

  社科院科研局局长崔建民表示,为了更加有效地宣传、推介优秀成果,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互联、互通、互动,更好地发挥科研成果的决策支持、学术促进、知识普及、国际传播作用,从本月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启动重大成果月度发布,每月定期面向社会发布近期产生的聚焦重大理论实践问题、学术发展前沿和学科基础理论的重要成果。

  “社科院重大成果首次月度发布的是获得第十一届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的成果即:《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制度实验:国有农场变迁之透视》《名词和动词》。这些获奖成果代表了近年来社科院在人文基础学科研究领域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 崔建民介绍。

   

    社科院科研局供图

  作为作者代表,社科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宇燕介绍,《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基于中国历史和文化,致力于讲世界听得懂的中国故事。例如,用“龙”图腾系多种图腾共生融合而成的来历,说明中华文明植根于包容开放、内蕴多样性与一体化和谐统一、追求和平与平等的文化基因。再如,从乒乓球赛制发展史所蕴含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来展示中国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实现赶超和民族复兴的缩影。

   

   社科院科研局供图

  社科院学部委员朱玲研究员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制度实验:国有农场变迁之透视》的主编介绍,通过对中国国有农场制度变迁的综合研究,不但探究世界农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而且还观察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遭遇的相似困难,尤其关注农业人口特有的脆弱性。

  该著作既从思想史的角度对秦汉以降的垦殖制度加以比较,又从世界农业发展史中追溯当前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根脉。特别是,着重解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农场制度产生和变革的缘由。研究团队在2014-2017年间,调研了我国17个省份共40家国有农场。该著作引申出以下政策性结论:其一,顺应农业生产的自然生物特性,分离国有土地的管理权和经营权,确立家庭农场经营体制。其二,推进国有农场的行政体制改革。其三,设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由国家为乡村社区提供底线财政保障,以便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和农场的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其四,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农工缴费困难。其五,重构农业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强化农业人力资本投资,培养与土地规模经营相适应的职业农民。

   

   社科院科研局供图

  社科院学部委员沈家煊研究员介绍,《名词和动词》不仅揭示汉语“名动包含”的词类关系,为语法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参照系,而且从语言比较来探讨中西方的范畴观,为

  《名词和动词》有机整合了作者2007至2016年间数十篇论文,剪裁打磨,数易其稿而成。这远不止是一本讨论词类问题的专著,而是中国语言学家在探索汉语本质的道路上筚路蓝缕一百多年后——用沈家煊先生的原话来讲——在前人基础上“接着向前跨出”的“半步”。

  继承吕叔湘“大破特破”“一抛一捡”的精神,抛弃传统的“名词”“动词”观念,用朴素的眼光看汉语,多方面摆事实讲道理,让事实说话,既将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生成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演化语言学熔于一炉,也参照多门学科的他山之石,再重新捡起名词和动词这一对最基本的语法范畴,论证了相对印欧语是“名动分立”关系,以动词为中心,汉语是“名动包含”关系,以名词为本,动词属于名词,名词包含动词。

  “名动包含”理论,道出了汉语本来事实,启发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言语工程、认知科学都有借鉴意义,受到国际语言学界顶级专家的关注和赞赏。《名词和动词》即将推出英语、日语、韩语译本。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社科院创新实施重大成果月度发布机制 首场发布三项一等奖成果

2023-03-02 17:4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日讯  (记者 苏兰)“今天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简称社科院)重大成果首场月度发布的日子,是社科院发展史上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经社科院院委会日前研究决定,从本月起实施重大成果月度定期发布机制……” 3月1日,社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在由社科院组织召开的社科院重大成果月度发布会上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社科院的工作,明确要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体系之林,要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

   

  3月1日,社科院组织召开社科院重大成果首场月度发布会。中国经济网记者苏兰/摄

  高培勇指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党中央和国家决策服务的思想库、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权威学术机构,社科院始终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崇高理想,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努力让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走近人民大众,走向世界学术舞台,走到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当中。

  社科院科研局局长崔建民表示,为了更加有效地宣传、推介优秀成果,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互联、互通、互动,更好地发挥科研成果的决策支持、学术促进、知识普及、国际传播作用,从本月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启动重大成果月度发布,每月定期面向社会发布近期产生的聚焦重大理论实践问题、学术发展前沿和学科基础理论的重要成果。

  “社科院重大成果首次月度发布的是获得第十一届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的成果即:《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制度实验:国有农场变迁之透视》《名词和动词》。这些获奖成果代表了近年来社科院在人文基础学科研究领域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 崔建民介绍。

   

    社科院科研局供图

  作为作者代表,社科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宇燕介绍,《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基于中国历史和文化,致力于讲世界听得懂的中国故事。例如,用“龙”图腾系多种图腾共生融合而成的来历,说明中华文明植根于包容开放、内蕴多样性与一体化和谐统一、追求和平与平等的文化基因。再如,从乒乓球赛制发展史所蕴含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来展示中国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实现赶超和民族复兴的缩影。

   

   社科院科研局供图

  社科院学部委员朱玲研究员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制度实验:国有农场变迁之透视》的主编介绍,通过对中国国有农场制度变迁的综合研究,不但探究世界农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而且还观察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遭遇的相似困难,尤其关注农业人口特有的脆弱性。

  该著作既从思想史的角度对秦汉以降的垦殖制度加以比较,又从世界农业发展史中追溯当前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根脉。特别是,着重解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农场制度产生和变革的缘由。研究团队在2014-2017年间,调研了我国17个省份共40家国有农场。该著作引申出以下政策性结论:其一,顺应农业生产的自然生物特性,分离国有土地的管理权和经营权,确立家庭农场经营体制。其二,推进国有农场的行政体制改革。其三,设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由国家为乡村社区提供底线财政保障,以便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和农场的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其四,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农工缴费困难。其五,重构农业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强化农业人力资本投资,培养与土地规模经营相适应的职业农民。

   

   社科院科研局供图

  社科院学部委员沈家煊研究员介绍,《名词和动词》不仅揭示汉语“名动包含”的词类关系,为语法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参照系,而且从语言比较来探讨中西方的范畴观,为

  《名词和动词》有机整合了作者2007至2016年间数十篇论文,剪裁打磨,数易其稿而成。这远不止是一本讨论词类问题的专著,而是中国语言学家在探索汉语本质的道路上筚路蓝缕一百多年后——用沈家煊先生的原话来讲——在前人基础上“接着向前跨出”的“半步”。

  继承吕叔湘“大破特破”“一抛一捡”的精神,抛弃传统的“名词”“动词”观念,用朴素的眼光看汉语,多方面摆事实讲道理,让事实说话,既将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生成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演化语言学熔于一炉,也参照多门学科的他山之石,再重新捡起名词和动词这一对最基本的语法范畴,论证了相对印欧语是“名动分立”关系,以动词为中心,汉语是“名动包含”关系,以名词为本,动词属于名词,名词包含动词。

  “名动包含”理论,道出了汉语本来事实,启发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言语工程、认知科学都有借鉴意义,受到国际语言学界顶级专家的关注和赞赏。《名词和动词》即将推出英语、日语、韩语译本。

(责任编辑:佟明彪)

查看余下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