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农田都是高标准种植、机械化管理,插秧机还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26岁的唐晓晨一边保养着农机,一边向麦田旁的生态米场望去,在阵阵现代化设备的轰鸣声中,流水线上的工人们将“富硒大米”真空包装后送入冷库,而原本废弃的秸秆被运至一旁的生态饲料厂,通过开足马力运转的自动化生产线,加工成牛羊的青贮饲料。
4年前,唐晓晨作为定向农业委培生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来到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工作。两年前,他又通过考试成为定制村干,任东林村村委委员,真正参与到了村事务工作中。在太仓,有百余名像他一样的新型青年职业农民扎根美丽乡村。
作为太仓市首批乡村振兴试点村,东林村探索出了“一根草、一头羊、一袋肥、一片田”的四轮驱动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建成了太仓市最早的村集体合作农场,创下了10多人耕种2200亩土地的“奇迹”。
“土地是农民的根。”据东林村团委书记龚志刚介绍,东林村拆迁后,为解决村民“种粮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等生计问题,提出了薪金、退休金、股金、租金、福利、奖励组成的“六金”富民政策保障村民老年生活,还为村里400余名失地老人提供再就业岗位。此外,土地换养老保险的方式为失地老人谋得了一份退休金,每年村民还可分得120斤生态大米。
“规范化的农业生产不仅让村民增收致富,还让每个村民都享受到跟城里一样的社区养老服务,真正实现最美夕阳红。”今年27岁的赵悦豪是东林村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监委会主任,也是一名扎根农村的青年,如今,她每天都在琢磨如何借助新媒体,讲好东林村人幸福生活的故事。
“田成房、河水清、路面净、环境美、农业旺,每天上班都能经过‘农路+健身步道’整合而成的田间‘彩虹路’,还能闻着麦苗香,很多在城里工作的同学朋友都羡慕我。”唐晓晨说。
太仓市地处娄江之东,古亦称娄东,因春秋时吴王设粮仓于此而得名,素有“锦绣江南金太仓”的美誉。
“作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太仓市秉持‘田园城市’理念,不贪高求洋,不追求摩天高楼数量,而是在乡村保留永久基本农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连续9年跻身全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榜。”太仓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管理科科长吴晓兰说,“太仓现在已经是一派‘记得住乡愁’的现代水乡面貌,生态好、环境美,年轻人自然愿意回来,乡村振兴充满希望。”
前不久,迎着夏日的阳光,记者漫步于这座“田园城市”中,不经意间便与东晋的寺庙、元代的石拱桥、明清的古典园林邂逅。随机走进一个村落,宽阔的村道四通八达,“见缝插绿”的绿化苗木,将村庄装点得绿意融融,道路两旁的高标准农田里,麦苗长势喜人,粉墙黛瓦的农宅也散发着江南水乡风韵……
太仓市城厢镇电站村仿佛是一个生态主题公园,观光小火车载着一批批游客领略整个村落,沿途的果林、葡萄酒庄园、阳光草坪、木屋民宿、房车营地应有尽有,5200平方米田园大卖场内,游客熙熙攘攘。如今的电站村,早就从一个经济薄弱村变为太仓市唯一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靠的是以林果为主导产业、乡村旅游为特色的发展新路子。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下,作为“上海后花园”的太仓不断放大沪太“同城效应”,擦亮“德企之乡”品牌,谋划城市发展新增长极。从2018年西北工业大学落子太仓到2020年沪苏通铁路一期通车,这里也成为投资热土,太仓“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的城市标识更加鲜明,“田园城市”正在不断刷新“金太仓”面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姗姗 李超 通讯员 戴周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