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等主办的“庆祝建党百年学术活动暨第二届中国经济重大课题首席专家论坛”在南京举行。论坛以“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为主题,与会专家围绕我国经济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国内大市场建设、全球价值链攀升、产业创新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从八个方面对加快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提出了建议:一是采取先易后难的原则分阶段分步骤推进要素市场建设;二是中国多阶段一体化发展的结构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采取均衡战略来建设各要素市场;三是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关键,在于调整地方政府实施产业政策的方法;四是要减少纵向政府治理方式对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的阻碍作用;五是要减少横向政府治理方式对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的阻碍作用;六是鼓励在国家战略指导下,从过去强调经济竞争走向竞争基础上的协调、协作和协同;七是市场规模建设,重点在于生产领域推进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的分配体系改革;八是市场环境建设,核心内容和突破口是以降低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为目标,大力发展各种能够提升生产效率、促进制度创新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基于数字经济时代背景探讨了政府监管转型的方向。他指出,中国数字经济增速快且应用场景广泛,是中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从放松监管引致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来看,放松监管是国际趋势。未来政府监管体系应主动适应数字经济运行规律,总体上从强化规制转向放松规制,结构上从经济性规制转向社会性规制,方式上从歧视性规制转向公平竞争规制,内容上从“正面清单”规制转向“负面清单”规制,流程上从前置审批走向后置监管,机构上从独立型监管转向综合型监管,手段上使用“监管沙盒”等创新型监管手段。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汝岱指出,长期以来严重的市场分割导致国内地区之间贸易成本较高,难以发挥国内市场的规模优势。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较为严峻,中国应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打破市场分割。对内改革应重视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有效促进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交流;发挥中国经济超大规模优势,促使中国企业依靠强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实现规模经济,推动中国从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进而提高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小平探讨了多重压力叠加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如何利用“双循环”格局,摆脱低端俘获、实现价值攀升。首先,加快国内循环的供给侧改革,提高上游产业链的发展活力。政府应该逐步放松市场进入壁垒,从而激发上游市场的活力、创造国内循环良性发展的内生动力。其次,加快国内服务配套体系建设,打破加工贸易的低端陷阱。中国应当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成本优势与规模效应,通过产业园区或加工贸易示范区的建设,培育面向加工贸易的信息研发、物流仓储与金融中介的服务体系。最后,加快“一带一路”建设进程,构建差异化的区域合作体系。在复杂的国际分工环境中,我国要合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生产过程中的比较优势与产品功能差异,梯度化地构建能够引导制造业价值攀升的外部循环。(王自创 严文沁)
(责任编辑: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