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贵州晴隆:找准出路解难题

2020年09月11日 07:4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贵州省晴隆县是滇黔桂三省区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境内山高、坡陡、谷深、水低、土薄,石漠化和工程性缺水十分严重,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贵州省深度贫困县之一。

  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暴雨洪涝灾情两道“加试题”,晴隆县上半年GDP完成40.11亿元,同比增长2.35%,高于贵州省0.85个百分点,在黔西南州排第3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84.57亿元、62.81亿元,分别增长22.34%、33.66%,经济发展持续恢复。

  打响脱贫“当头炮”

  近年来,晴隆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当头炮”,对5.78万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的困难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累计投资16亿元,建成6个县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5个跨区域搬迁安置点,实现所有搬迁对象全部稳定搬迁入住。通过扎实做好后续扶持,保证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在公共服务方面,晴隆县建成投用6所新市民学校,配备300名教师,设置7330个学位,满足新市民子女入学需求;建成5个医疗服务机构;办理新市民居住证2.94万人,户籍转移0.54万人。

  在培训和就业服务方面,晴隆县通过开发就业岗位、组织劳务输出、安排居家就业等方式,县内搬迁劳动力家庭共计就业0.59万户1.33万人。

  在文化服务方面,晴隆县内每个安置点都配套建设了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体育广场、感恩馆等文化服务场所,丰富新市民业余生活。

  在社区治理方面,晴隆县按照“工作零失误,作风零懈怠,服务零距离,管理零空白”要求,统筹抓好社区服务工作,着力创建“平安社区”。县内安置点获批设立街道办事处2个、社区居委会12个、警务调解室6个,均组建了新市民服务中心。

  在基层党建方面。坚持搬迁群众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跟进到哪里。晴隆县组建2个党工委、成立13个新市民社区党组织,选派12名优秀干部到新市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明确19个县直单位党组织与新市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建强新市民居住区党组织。

  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是全国唯一一个整乡搬迁的建制乡,属于少、边、远高寒山区,也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如今,通过县乡共同努力,三宝乡1233户5853人全部搬出了大山。晴隆县副县长、三宝彝族乡党委书记贺伯果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曾担心搬迁后生活无着的群众们,如今个个有了致富门路。

  为了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三宝乡党委还免费提供2000平方米商铺作为自主创业平台,并且利用复绿地发展生态土鸡、生态肉牛、天麻等产业。

  同时,三宝彝族乡还在小镇设置就业创业中心,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组织企业招聘,通过推荐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为搬迁新市民提供就业选择,实现户均1.7人稳定就业。

  记者在占地350亩的新建产业园里看到,贵州建隆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晴隆山水鞋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生产车间里,搬迁群众已经成为“主力”,仅在该园区就有1500多人实现就业。

  主攻特色优势产业

  晴隆县坚持把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明确了“分区谋划、规模带动、长短结合、立体发展”与“山上茶果椒、山下菌畜粮、湖库生态渔”的产业定位,实行专班化推进、规模化发展、网格化管理、订单化销售,坚定不移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围绕稳定增收,壮大规模化产业。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9家,巩固茶叶‘一县一业’,壮大花椒、特色粮食(薏仁米+高粱)、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等5个规模化产业。”晴隆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文龙生说,晴隆县采取全产业链发展、全要素链配置、全利益链联结、全生态链建设、全责任链落实的“五全模式”,新植和改良4万亩茶田,茶园面积可达16.1万亩,配套建成投用1个3000吨精制茶叶加工厂和16个初制加工厂,可覆盖贫困户2.6万人。整合10万亩退耕还林指标,发展花椒产业10万亩,覆盖贫困户2.34万人。

  同时,晴隆县采取“订单种植、保底收购”方式发展特色粮食7.3万亩。其中,薏仁米5万亩、高粱2.3万亩,覆盖贫困户2.2万人。配套建设了2个年出栏1万头规模化养殖场和23个年出栏2000头家庭牧场,示范带动生态养猪10万头,覆盖贫困农户0.17万人。发展大水面生态养鱼7.6万亩,投放鱼苗304万斤,覆盖贫困农户0.6万人。

  此外,“短平快”特色优势产业也成为晴隆县快速增收的主攻方向。截至目前,该县完成种植蔬菜5.66万亩、食用菌0.45万亩、中药材2.8万亩、烤烟2.5万亩;集中打造3个500亩以上坝区,采取订单农业、农银企共同体、庭院经济、易地产业等模式,发展食用菌、辣椒、蔬菜等优质高效产业,最大限度推动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土地亩产值从1800元提高到8000元以上。

  通过以上产业,晴隆县将直接带动1.12万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预计可实现户均年增收2万元,可惠及15.4万人。

  围绕巩固成果,晴隆县还大力发展林下菌药产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今年规划发展林下菌药产业1.8万亩。其中,林下食用菌0.6万亩、林下中药材1.2万亩,通过股权分红、反租倒包、务工就业等三种方式解决搬迁弱劳动力就近就业和贫困群众增收问题。

  “让农民向职业农民、产业工人转变。”晴隆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勋说,今年以来,林下食用菌和中药材产业解决用工18000人次,解决灵活就业4万人次,给群众发放务工工资400余万元,群众可获得分红资金185万元;开发公共岗位185个,覆盖农户185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稳住群众外出务工

  晴隆县人力资源和社保局负责人邓春艳告诉记者,晴隆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7.3万人。“年初,我们主动作为,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持内输外拓两手抓。截至目前,全县贫困劳动力6.6万人,已就业贫困劳动力6.19万人。”邓春艳说。

  晴隆县的主要做法是强化技能培训。采取项目制培训、以工代训、订单培训等多元化技能培训方式,将技能培训班开办到田间地头、生产车间、休闲广场,真正把技术送到群众家门口,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今年以来,共开办项目制技能培训131个班(次),培训贫困劳动力0.67万人,以工代训24个班(次)培训729人。出台就业扶贫“四大政策”,对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补贴2000元;政府免费包车组织劳务输出,同时发放路途生活补助120元;自驾劳动力享受300元燃油补贴;劳务经纪人每带动15人以上外出务工稳定就业,享受每带动一人补助300元。

  同时,晴隆县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宁海县以及晴隆籍劳动力务工相对集中地晋江、惠州、东莞等地开展劳务协作,签订劳务协议,开通“就业直通车”,“点对点”帮助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

  今年以来,共兑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补贴3302.2万元、路途生活补助64.88万元、燃油补贴6.87万元,累计组织“就业直通车”195台次、输送0.54万名劳动力(贫困劳动力0.27万人)外出务工就业。

  此外,晴隆县还与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开展劳务协作,签订三方稳岗协议,与劲霸男装、七匹狼等6家上市公司签订用工协议,跨省建立2个异地劳动力就业服务中心和8个异地劳务协作站,逐步形成“政府+企业+人力资源公司”三位一体就业服务体系,让外出务工群众安心就业,实现稳岗增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 农村金融时报记者 姬晨熠)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

贵州晴隆:找准出路解难题

2020-09-11 07:4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