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路、石狮镇、泉州小学……在宁夏吴忠市同心县,有很多含有福建元素的地名。这些地名是闽宁协作的见证。
1996年,为了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战略决策,东南沿海发达省市协作帮扶西部贫困地区。20多年间,福建先后向同心县派驻11批19名干部、20批138名教师。
初秋时节,走进同心县的学校社区、田间地头,这里的干部群众向记者讲述了多个协作帮扶的感人事迹。
(一)
1997年3月,福建向宁夏南部山区八县派驻第一批挂职干部,时任福建省石狮市委常委的黄水源离开家乡来到“西北旱塬”,开始了闽宁协作之行。黄水源跑遍同心县18个乡镇,钻窑洞、进农家、下厂矿、串市场,广交朋友。
同心穷,穷在水。黄水源借助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石狮市组织的“千企万窖”活动筹集了100万元资金,组织同心群众在田间地头打水窖2500多眼。有了水,旱塬的土地长出地膜玉米、洋芋、西瓜等。连续几年,同心县实现了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粮食总产量达到9869万斤,全县有3.9万贫困群众越过温饱线。
“但愿这些点滴的努力,能为缩小东西差距作点贡献。”这是黄水源经常说的一句话。两年间,黄水源多方奔走,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地落实帮扶项目20多个。
(二)
“陈老师,您好吗?这几日总是梦见您。我们真的很想您……”2003年,一封来自宁夏同心窑山中学的信,让福建泉州洛江区河市中学年轻教师陈志平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作为福建2001年第三批赴宁夏支教的教师,陈志平决定再度奔赴宁夏,来到偏远艰苦的窑山中学支教。
教育的关键在育人,要对他们倾注爱心。有一天,支教老师发现有些学生不吃早饭,经了解,原来是因为家里贫穷,无法做到“一日三餐”。陈志平和几位支教老师拿出部分工资给这些贫困学生买了饼干、牛奶放在宿舍。几年来,陈志平等几名支教老师还捐资帮助了22名家庭贫困、面临辍学的学生完成学业。
在陈志平等支教老师的努力下,窑山中学摘下后进帽子,在中考中接连取得好成绩。
(三)
闽宁协作扶贫运行20多年,同心县贫困发生率2019年已降至0.61%。今年3月份,同心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尽管如此,同心县仍有560户、1718人没有脱贫。
去年底来同心报到的第19批福建挂职干部,现任同心县委常委、副县长郑永璘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同心特色种植养殖等扶贫产业可谓“老树开新花”般蓬勃发展。作为挂职干部还能做点啥?“现阶段同心县的扶贫攻坚,要聚焦开拓好产业,培育好产品,卖出好价钱。”郑永璘说到做到,不到一年就促成了多项合作。
福建永春县是“中国香都”,经郑永璘多方奔走,前不久,年产50吨高端养生香、500吨生活用香的10条全自动生产线及1套自动一体化烘干设备已在同心全面启动;宁夏滩羊有名,但并不十分适合福建人口味,于是郑永璘请教国内农牧专家后,将“杜泊羊”引进同心县,目前当地养了1万多头,这些羊很对福建人的口味,每只售价4000元左右,帮助农民显著增收;同心的枸杞、圆枣有名,为了卖出更好的价钱,郑永璘不仅将这些土特产推到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还引进福建“来三斤”电子商务企业建立“大美同心”消费扶贫平台,几个月间27家企业入驻,使得更多同心特产走上了“网路”……
据介绍,24年来,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多个县(市)先后与同心县结成帮扶对子,累计落实帮扶资金2.32亿元,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合作等八大类项目91个。“山海情、闽宁情成为两地携手共建的生动实践。”同心县委书记马洪海表示,闽宁协作不断深入,同心将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建设美丽新宁夏作出更大贡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许 凌 拓兆兵)
(责任编辑: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