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进湖退到人退湖进,九大高原湖泊犹如一颗颗被擦亮的明珠,见证了云岭大地绿色崛起的身姿。
从“黑粗重”到“两型三化”,传统工业“脱胎换骨”,新兴工业“强筋壮骨”,新旧动能转换提速。
从“小散弱”到产业数字化,立足特色产业优势,加速与数字经济融合,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十三五”以来,云南在加快发展中谋求转型,绿色成为经济发展的鲜明底色。今年上半年,云南经济增速在“疫考”之下仍扭负转正,实证经济发展的质量好、韧性足。
GDP给生态“让路”
波光粼粼的洱海上,海菜花随波荡漾。
“都说海菜花不容易出现,只有水质好了才会有。”坐在自家客栈里,郭海英若有所思,
郭海英是四川人,已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双廊镇开了8年客栈。在此之前,她没见过洱海上有海菜花。
因紧邻洱海,郭海英经营的客栈一度生意火爆。2016年,云南对洱海开启抢救式保护,流域内两千多家餐饮和民宿停业整顿。
“今年4月份才恢复营业的,损失很大。”郭海英说,不过从长远看,只有洱海保护好了,我们才能更好。
洱海是大理人的“母亲湖”。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洱海流域过度开发,洱海水质逐渐变差。因“富营养化”,蓝藻曾大面积暴发。
人进湖退,生态破坏,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当地干部群众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但多年来治理效果不佳。
“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洱海。”立下“军令状”,云南过去5年投入资金270亿元,共规划实施洱海保护治理项目76个,有效遏制了洱海水质下降的势头。
为修复洱海生态,云南投入90亿元修建洱海生态廊道,对23个村1806户居民实施搬迁,腾退临湖土地1024亩,洱海流域首次出现“人退湖进”。
从人进湖退到人退湖进,一进一退之间,是GDP给生态“让路”的生动实践。
云南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仅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云南总投资677亿元。
云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九大高原湖泊治理可见一斑。
迈上绿色工业强省之路
在很多人眼中,炼油厂的污染很重。可走进中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黑天鹅在湖中嬉戏,总排污口的水清澈见底……
“我们是一家现代化的炼油企业,炼厂的信息化、绿色化建设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公司总经理吴凯说,投产不满三年,中石油云南石化实现工业总产值逾1628亿元,上缴税费超过494亿元。
“含绿量”带来“含金量”,实证云南绿色工业强省的先见。
多年来,云南工业结构矛盾突出,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发展方式不可持续。2016年,云南提出走生态工业强省之路,把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两型三化”作为产业发展方向,几年下来,成效明显。
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虽为水电大省,但云南自用电比例不高,一度出现水电站“弃水现象”。
审时度势,云南打出“绿色能源牌”,大力发展水电铝材、水电硅材等产业,不仅电力工业实现增长,还有效解决了“弃水”问题。
新兴产业“强筋壮骨”。利用有色金属等资源优势,云南加快培育和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
硅基OLED微显示器件主要用于VR和AR等领域。在云南滇中新区,大型8英寸硅基OLED微型显示器件量产线已出货,一期年产能达200万件。
同时,为调整和优化工业经济结构,云南在煤炭、钢铁、化工等领域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胆去产能。
“除完成国家要求外,我们还自加压力,淘汰消减水泥等不符合自身产业定位和方向的产能。”云南省政府主要负责人说。
传统产业“减污增绿”,新兴产业蓄势崛起,云南朝着质量好、结构优的方向,努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数字经济赋能特色产业
普洱茶是云南的特色产业,享誉中外。但多年来,冒充原产地商品、以次充好等乱象,给普洱茶产业发展带来挑战。
如何擦亮普洱茶这一“金字招牌”?一度成为云南面临的一道难题。
今年6月,云南正式启动普洱茶品质区块链追溯平台,只需用手机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就能追溯到原料基地、生产过程等信息。不仅普洱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等优势产业,也搭上了数字经济的快车。
旅游业是云南一张靓丽的名片,但曾因市场乱象饱受诟病。
一键投诉、刷脸入园、智慧导览……为整治市场乱象,彻底改变云南旅游形象,云南将数字技术与旅游融合,于2018年正式上线“一部手机游云南”,游客体验发生改变。
“加快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新业态、新动能。”云南省政府主要负责人说。
扬长避短,彰显特色。云南以数字经济赋能“八大重点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材料等产业站上“风口”。
在近日召开的云南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云南再布局:以“新基建”筑牢高质量发展之基。
未来三年,云南将聚焦数字创新应用等四大重点领域,第一批谋划项目665个,总投资3776亿元。
站上“风口”,云南正乘风而起。
(责任编辑: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