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葱郁郁的橄榄林、姹紫嫣红的花朵、古朴的火山石古屋……漫步在海口市永兴镇冯塘村的乡间小道,一幅山水人家的秀美画卷展现眼前。在这里,可以徜徉在优美的乡间小道漫步、骑行,享受农家的悠闲;也可以在冯塘绿园的休闲木屋品一杯莲花茶,体验乡村旅游的乐趣。
在海口,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不止冯塘村一个。记者了解到,全市目前共建成1987个文明生态村,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84%。一幅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长卷正在海口乡村铺展,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在蒸蒸日上。
□本报记者 吴祝好
乡村文明 孝道浸润古村落 淳朴民风长传承
“有爱才有家,有德才有福。”“家庭以和为贵,人生以善为本。”“家庭和睦、邻里相亲、以德交友、以诚服人。”在石山镇美富村里,村民家门口都挂着祖辈留下的家训牌子,而且每一家都不一样。王俊传是美富村村民,今年已经80多岁了。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懂礼貌,尊敬别人也会获得别人的好感。他家里三代同堂,孙子也20多岁了,子孙们都特别孝顺。“活了大半辈子,觉得家庭和睦子女孝顺就是最幸福的事儿。”王俊传对记者说。
好家风、好家训带来文明村风。村里环境面貌整洁,民风淳朴,邻里和谐,治安稳定。
“打水洗脚,平凡普通,却颇显真情。母享天伦,子乐其中。”在永兴镇美孝村中的文化广场前,一座孩童为母亲打水洗脚的雕像,成为村庄一景,也成为村民传承孝道文化的见证。在美孝村,尊老敬老已成为传统。每年正月初二,外嫁女都会回娘家尽孝不仅为年迈的父母洗脚、洗衣,还支持村中公益,筹钱捐款支持村里开展传统文化和群众性娱乐活动。每年传统节日重阳节当天,村里还会宴请全村老人,孩子们给每位老人递上热茶,献上祝福。
在美孝村文化广场左侧,原来的“书馆”和“孔子学堂”完整地保存,这是清乾隆四十年村民捐款建起来的。学堂内立有孔子像和孔子神位牌,在学堂内也立有“继往开来”“秋丁长貯”等石碑,记录了热心支持教育的捐款人姓名,让后人继续支持发扬教育事业,代代相传。在注重教育的同时,美孝村也十分注重技艺的传承与发扬。从明泰昌年起,美孝村先民就掌握了雕刻技艺,一截朽木,一段废材,但在美孝人的手中,被雕刻成造屋用的鹰歌鼻、堂屋公祖花帘、龙头、富贵花、平安花等种种堪称艺术品的根雕,被传承下来。目前,根雕技艺已列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生态 创建文明生态村 原汁原味美如画
3月18日,记者在琼山区三门坡镇龙鳞村遇到带着孩子来此游玩的市民董爱新。“在这里不仅能领略到原生态的乡村美景,还能体验原汁原味的乡间野趣。”董爱新说,早就听说这里自然风光迷人,就带着孩子过来春游。
原生态是乡村建设最根本的底色,海口市以文明生态村创建为示范和载体,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海口精心编制和完善文明生态村建设短期计划和中长期规划,指导文明生态村有序创建,个性化创建,促进文明生态村创建与土地利用规划、村庄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有机统一。在创建过程中坚持和谐共生的理念,坚决反对简单粗暴,不搞大拆大建,保留村庄特色,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在村庄公共活动场地、道路、宅旁与水旁增绿、护绿,形成多层次、错落有序、亲切宜人的绿色空间。
全市新建了塔昌村、桃园村、美梅村、施茶村、仁里村、斌腾村、龙马村、龙鳞村、本立村、禄尾村、美舍村等二十几个美丽乡村,形成了演丰红树林、鹤舞九湖、九龙戏水、绿野仙踪、火山村落、湧潭等文明生态片区,绘就了令人陶醉的海口文明生态村美丽画卷。
如今,“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这是海口文明生态村创建带给村庄的蝶变。
乡村产业 “互联网+”助转型 民宿产业促增收
“2017年我一个人售卖蜂蜜的销售额达到3.5万元,是2016年的10倍。”永兴镇罗经村委会儒林村21岁青年林贻松说,网络销售平台为他打通了另一条致富的通道。林贻松一家7口人,他和母亲、妹妹都因为先天疾病而身有残疾,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全家的生计一度只靠父亲林声桐一人维系,是精准扶贫的帮扶对象。2017年6月5日,在相关单位的帮助下,林贻松加入了永兴电商扶贫中心,自己开起了网店。林贻松表示,个人努力很重要,但他更感激政府相关部门为他提供了便利的网络平台,为他的脱贫致富铺路。
据了解,发展“互联网+”经济在秀英区几个乡镇已开始普及,村民也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经济效益。2015年5月,石山镇在全省率先启动建设了首个“互联网农业小镇”,搭建“1+2+N”互联网农业小镇新模式,其中,“1”是指构建一个互联网农业综合运行平台,“2”是建设运营管控中心和大数据中心两个中心,“N”是指若干个参与互联网农业小镇的企业、机构、组织以及具有生产运营能力的农户等,形成了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以镇为中心,以镇带村,村镇联动,引领农民火速“触网”,通过“链锁反应”倒逼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增加农民收入是文明生态村的根本任务,海口通过文明生态村创建这个载体,建成“农家乐”33家,发展民宿有23个,建成休闲农业园区55家,其中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4家,打造农村经济“升级版”。2016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12679元,同比增长9%。施茶村、昌道村、斌腾村等利用当地石头多的地域特点发展石斛产业,把贫困村变为富裕村。同时,强化村民文明礼仪培训、从业职业技能培训,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问题,2016年以来,固定在休闲农业服务的农民超过1万人,接待体验者超过10.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