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丝路谱写东北振兴新篇章

2025-10-15 11:49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殷俊红)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钢铁丝路谱写东北振兴新篇章

2025年10月15日 11:49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日,一列满载54个集装箱的中欧班列从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鸣笛启程,驶向莫斯科。这个标志性的时刻,见证了该中心往返班列突破2000列的丰硕成果,也生动诠释了其作为东北地区核心物流枢纽的强劲脉动。

钢铁驼队驰骋不息,这条新时代的“钢铁丝路”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效率,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澎湃动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架设起坚实的欧亚桥梁。

短短两年间,从零起步到突破2000列,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超过22万标箱的货物在此流转,服务企业超2000家,年均进出口货值逾2亿美元,班列开行量稳居东北首位。数字背后,是物流通道能级的显著提升,更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牵引。尤为引人注目的是,2024年回程班列创下历史新高,这清晰地表明,一条高效、稳定、双向畅通的贸易通道已然成型,“优进优出”的互赢局面正在加速构建。昔日“出口单行道”已转变为今日“贸易双行线”,充分彰显了中欧班列在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平衡性与可持续性。

集结中心的辐射效应远不止于物流数据。正如一位货主所言,其开行规模已成功吸引跨境电商、高端制造等产业在沈阳集聚,推动了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今年前九个月,沈阳老工业基地生产的机械零部件、汽车配件、钢材等产品借由班列扬帆出海,同时海外优质商品也高效运抵,这种深层次的“双向奔赴”,不仅丰富了市场供给,更在供需对接中催生着产业升级的机遇。当“沈阳制造”与“欧洲精品”在铁轨上频繁交汇,其意义已超越简单的货物交换,而是演变为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产业生态的协同共进,为区域经济注入了开放融合的崭新活力。

支撑这庞大物流网络的,是不断夯实的硬件基础与持续创新的软实力。2600个标箱堆存能力、年满足1500列作业需求,连接六大口岸、覆盖欧亚50余城,辐射国内核心经济区,承运商品超5000种……这些硬核数据勾勒出一个现代化、智能化物流枢纽的轮廓。“一列牵动、多城联动、多式联运”的格局,打破了地域壁垒,实现了资源的高效整合。单日最高往返9列的跨越式增长,更是硬件升级与效率提升的直接体现。铁路部门通过优化场站、升级设备,让“钢铁丝路”的运行更加流畅迅捷。

更值得注意的是“智慧赋能”带来的效率革命。依托自主研发的铁路物流信息平台,海关、铁路、企业数据实时共享,通关效率提升超50%。抵达俄罗斯约12天,比海运快3倍,成本仅为空运1/5——这组对比鲜明的数据,精准击中了跨境物流的痛点,确立了中欧班列在时效与成本间的黄金平衡点。特别是“沈阳—别雷拉斯特”精品班列,10天直达莫斯科,实现“枢纽对枢纽”的高效衔接,树立了跨境物流的新标杆。

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其发展红利已惠及近百家企业,成为带动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展望未来,随着铁路部门持续织密欧亚物流网络,提升沈阳在东北亚的物流节点辐射能力,这条奔流不息的“钢铁丝路”必将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征程中,书写更加恢弘的篇章。它不仅是货物的载体,更是希望的纽带,连接着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美好明天。(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 通讯员 张增辉)

(责任编辑:殷俊红)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