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愿神州道路通达天下”——克服“公路癌症”的工程专家郑健龙

2024-09-19 09:3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佟明彪)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唯愿神州道路通达天下”——克服“公路癌症”的工程专家郑健龙

2024年09月19日 09:32   来源:中国经济网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理工大学教授郑健龙看来,交通运输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交通便利程度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先导性的地位。他从当初的裁缝匠到道路工程领域专家,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见证并参与着我国从“交通大国”到“交通强国”的跨时代发展。

  

(图片由AI辅助生成)

  1970年,郑健龙初中毕业后,被父母送到了厂里学做裁缝。脚踩缝纫机,左右开弓用针线……直到现在,郑健龙还记得如何做出一件衬衫。不过,在16岁的他看来,这点儿缝纫手艺没多长时间就能学会,实在不是一件“年轻人应该干的活儿”。勉强做了3个月的裁缝之后,郑健龙开始寻找其他的工作机会,“一心想读书更想闯世界的我,当然不甘心做一名裁缝匠”。

  “那时感觉自己的知识非常贫乏,所以想寻找一些能够帮助自己成长发展的工作。”之后,郑健龙挖过防空洞、修过铁路、做过文艺宣传员,甚至还在汽车修配厂当起了热处理工人。

  当时厂里的夜校正面向工人招生,郑健龙便一口气报了数学、物理、化学等几乎所有能报名的课程。后来,郑健龙又被分配到了铸造车间,做毛坯零件。半年之后,厂里要选拔几位优秀工人进入大中专学校学习。郑健龙凭借着勤奋踏实的工作学习态度,被列入候选人名单。厂里原本是想让郑健龙“陪考”,没想到他的成绩更好,硬是为他增加了一个招生名额,这才被推选到湖南省交通学校。

  郑健龙真正进入道路工程领域,还是一次阴差阳错的意外。在这之前,他先后学过机械、力学等专业。“这些专业虽然有很大的差别,但在日后的实际应用中其实是能够融会贯通的,不同的学科总能不断带来新的思路和灵感。”郑健龙总觉得自己笨,所以进入大学后,他一直要求自己比别人更勤奋些、更努力些。那时,他读的专业是工程力学,整日在计算机机房里算课题。

  也正是因为这份勤奋,研究生毕业不久后,当时我国土木工程领域著名教授张起森看中了郑健龙的力学运算能力,便邀请他加入自己的课题组。就这样,郑健龙开始利用自己的力学知识解决工程领域的问题,也逐渐将研究领域转向了道路工程。1993年,郑健龙申请到了比利时博士后基金,这在当时看来是一项公派留学的奇迹。从那之后,他的科研生涯便与我国交通事业牢牢绑在了一起。

  公路膨胀土治理是郑健龙回国后最想攻克的难题。膨胀土是一种不良土质,失水迅速收缩开裂,吸水急剧膨胀变形,如果在这种土质上建造路基、边坡,就会面临垮塌、滑坡的危险,因此被全世界工程师称为“公路工程癌症”。据统计,我国多个省区分布着这种特殊的土质。

  他带领着团队在实验室、工地现场做过无数次的测试、试验。他发现,如果放弃以往“刚性治理”的加固围挡办法,直接给膨胀土铺上一层可以随气候变化而变化的特制塑料格栅,也许能解决问题。这也是后来被称为“以柔治胀”的新技术理念。就像是给膨胀土穿上了一件“伸缩衣”,无论天气如何,都不会因膨胀、收缩的幅度太大而造成坍塌。2009年,“膨胀土地区公路修建成套技术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做修路人,唯愿神州道路通达天下;当铺路石,为求中华民族畅行五洲”是郑健龙对自己人生的要求。在他看来,要想真做出有用的科研成果,就必须结合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研究。如果目标小一点,那就是要解决实际社会生活中的难题。

  如今,郑健龙依然对科研保持着一丝不苟、身体力行、立足实干的态度。“中国交通事业依旧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一方面要能够支撑起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让广大百姓满意;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在国际上树立起中国交通事业的学术地位。”面向祖国交通事业的未来,郑健龙满怀期待。(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郑健龙院士:披荆斩棘为祖国交通事业“筑梦”》作者:许子威 许革)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