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前5天网签同比涨四成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房地产 > 房产资讯 > 正文
中经搜索

双节前5天网签同比涨四成

2020年10月09日 07:15   来源:广州日报   王楚涵

  双节期间广州楼市亮点多多。最新数据显示,双节前5天,广州市新房网签为607套,同比上涨40.5%,创下近3年同期新高。其中,增城网签171套,连续3年蝉联“冠军”,南沙、花都、黄埔等成交量均同比上涨超50%。有分析指出,虽然房企不断加大折扣营销、渠道合作和造节活动的力度,但四季度仍面临较高的去化压力,预计接下来房企将围绕“双11”和年终重大节点来展开营销活动,其规模和折扣的力度均有望扩大,预计年底还会有一波新的成交高峰。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楚涵

  亮点一:成交创三年新高

  据乐居监控阳光家缘数据显示,黄金周前5天,广州全市新房网签为607套,同比去年(432套)上涨40.5%。从近3年同期成交情况来看,2020年十一假期广州一手网签达到新高。

  记者注意到,广州一手网签创新高背后与积压的新房货量和购房需求密切相关。据广州中原研究发展部监测,2020年十一假期广州实际推出3464套住宅,推货量比2019年十一假期增长56%,市场推售异常活跃,推货量也重回3000套大关,主力推新区域为增城、从化、花都,其中增城为1548套、从化为580套、花都为382套。业内地产专家邓浩志表示,广州10月1日~7日成交量创过去4年来新高基本已成定局。分区看,南沙红得发紫,黄埔、天河依然热度不减,其他各区已经进入全面跟进的态势。

  中原地产项目总经理黄韬表示,今年受疫情影响,房企很多促销动作都提前了,早在8月份的时候市场回暖,成交量就已经明显上升。国庆期间,一些年底才能拿预售证的新项目也赶着开放,目的就是储客,所以还没有真正的成交量。部分买家也暂时抱着持币观望的态度,预计年底还会有一波新的成交高峰。

  亮点二:增城、南沙网签数居前列

  从具体区域的网签情况来看,国庆黄金周前5天网签大部分来自外围区域,其中,增城网签171套,连续3年蝉联“冠军”,增城区十一楼市热点主要集中在朱村、永和等板块。此外,南沙以成交148套紧随其后,市场焦点仍集中在金洲-蕉门河板块。花都、黄埔和番禺分别有65套、57套和44套新房成交。

  在中心区方面,白云区网签39套,与去年同期相比翻了5倍。天河和荔湾分别成交42套和19套,货量稀缺的海珠和荔湾仅成交一套。

  据广州中原研究分析,今年十一广州楼市亮点多多。其中,非限购区推货量超5成,广州东北部地铁板块最聚集;旧盘加推价格平稳,全新盘低开吸客力度大;刚需买家重回黄金周市场,小面积四房抢手;全新盘扎推,同板块楼盘抢跑竞争大等。此外,因疫情延后置业的需求释放在近几个月愈加明显,广州住宅消化周期逐步下降。虽9月新批住宅激增,但月末消化周期降至9.6个月,为近一年新低,说明买家购房步伐加快。

  亮点三:营销形式花样多

  双节期间广州楼市促销力度有多大?广州中原研究发展部针对性调研广州市15个“旧盘加推”项目(含认筹待售项目)发现,十一推售价格与最近3个月持平(或变化幅度±3%)的项目13个,占调研总量的86.7%。其中,不少楼盘购房折扣普遍为9.6~9.8折,同时推出一定数量的特价单位吸客。个别楼盘在活动促销上下足功夫,推出国庆期间成交享旅游、黄金等好礼,有项目更是推出“国庆期间成交送车位”的特别活动。

  虽然房企不断加大折扣营销、渠道合作和造节活动的力度,但四季度仍面临较高的去化压力。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TOP100房企整体业绩同比增长9.2%。虽然随着房企整体销售和供货节奏后移、下半年供应量显著提升,百强房企第三季度销售规模较一二季度有所恢复。但9月规模房企的去化率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规模房企目标完成情况不如历史同期。

  易居企业集团CEO丁祖昱分析指出,四季度是房企全年营销的重头戏,营销活动的规模和折扣的力度均有望扩大,营销方式上也会有所创新,付款方式折扣等加速企业回款的营销举措有望增多。

  值得注意的是,“双11”是电商营销节点,今年京东、天猫等电商都加大了对售房的投入,特别是天猫和易居联合成立“天猫好房”平台,部分房企管理层已经明确要拿出批量房源参与“双11”活动。丁祖昱表示,未来房企优惠力度可能分化,部分触及三条红线或者资金压力较大的房企折扣力度有望下探。

(责任编辑:殷俊红)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