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微 从纸张到胶片的“时空穿越”

2025-07-02 12:3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成琪)

缩微 从纸张到胶片的“时空穿越”

2025年07月02日 12:3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俗话说“纸寿千年”,在数字技术并不发达的时代,那些珍贵的古籍文献是如何得到保存的呢?6月30日,由国家图书馆主办、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承办的“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文献实物、技术设备、历史档案、影像资料和沉浸式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为我们揭晓了答案。

文献抢救保护网络

1982 年,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在山东曲阜孔府目睹珍贵文献因保存条件恶劣而濒临损毁,心急如焚。他上书中央,力主采用缩微技术抢救古籍,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1985年,原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组建成立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拉开全国公共图书馆利用缩微技术抢救珍贵文献资源的序幕。

四十年来,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联合了全国25家成员馆、19家资料馆,构建了覆盖全国的文献抢救保护网络。截至目前,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及成员单位累计拍摄古籍善本、民国文献、少数民族珍贵文献等各类文献近20万种,8000余万拍,其中包括“敦煌遗书”、《永乐大典》等多部国宝级典籍,守护了一大批极为珍贵的中华文脉,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守护答卷。

《新青年》缩微胶片内容展示 中国经济网成琪/摄

缩微技术是将各类纸本文献和数字资源拍摄成缩微胶片所使用的技术手段,传统缩微拍摄流程涵盖文献提取、文献整理、文献拍摄、胶片冲洗等关键环节。展览特别设置了“胶片阅览区”,观众可通过缩微设备直观感受缩微胶片的真实细节,亲身体验这项被誉为“人类文明火种库”的精微技艺。

保存的缩微胶片 中国经济网成琪/摄

据了解,缩微技术具有诸多显著优势。首先,缩微文献因其具有真实记录原件特征且不可篡改的特性,而成为唯一经我国法律认可与原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文献复制品,正是由于缩微文献的这一属性,在对文献真实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领域(如档案管理、法律文书、银行票据和医疗记录等),缩微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次,缩微技术是一项可实现文献高密度存储的技术,能够将大量的文献资料存储于很小的空间内。一卷缩微胶片可以容纳数百页甚至上千页的文献内容。这对于具有海量文献资源需要保存的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再则,缩微文献在进行异质转化时,具有很高的复制精度和转化效率,对于影印出版、文献数字化等业务领域,缩微技术可提供在完全不触动珍贵文献原件情况下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介质转移和利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最后,缩微胶片具有较长的保存寿命。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生产的缩微胶片,在符合技术标准的存藏条件下可以拥有五百至一千年以上的保存寿命,其胶片的物理性状和使用性能不会发生显著改变,是一种可用于永久保存的文献异质保存方式。

目前,数转模技术、多维光学存储技术的探索和应用使得缩微技术已经成为数字资源永久保存的理想技术保障。

技术创新融合

胶片与数字资源是否能双向转换?答案是肯定的。通过“数字缩微”技术可以实现胶片与数字资源的双向转换,让珍贵古籍文献内容更广泛、便利地传播,平衡古籍“藏”与“用”的矛盾。

同时通过数转模技术还可以将数字图像存储于缩微胶片得到长期保存。据悉,缩微中心通过该技术已完成多种重要数字古籍的数转模处理,如《二十一史》《十七史》《十三经注疏》《永乐大典》等,实现了原生数字资源的物理介质长期保存。截至 2024 年底,中心累计完成 740 余万拍古籍善本的数转模工作,成为国内数字文献物理化保存的重要实践基地。

《中国建筑史料编研(1911-1949)》部分内容展示 中国经济网成琪/摄

在展厅,记者看到一套《中国建筑史料编研(1911-1949)》,据了解,该书收录了355种近代建筑文献,总计8万多页内容,共200册,邀请到两院院士、享誉国内外的建筑大师吴良镛先生担任学术总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惟敏教授任编委会主任,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中国多家建筑史强校联合编排,组织14位专家对史料进行系统编目,并撰写130篇专项研究权威导读,是一部大规模系统化整理近代建筑史料的学术专著,尽管定价高达十几万,首次出版的20套汇编被迅速预定一空,引发学术界和出版界的积极反响。这也是缩微中心的一个重要成果。到目前为止,缩微中心一共出版了近六百套影印文献汇编。从文献到胶片,再从胶片到专著,通过缩微数字化,让胶片文献“活”了起来。

展览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六展厅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将持续至2025年7月31日。(中国经济网记者 成琪)

(责任编辑: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