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 媛
近日,镇江博物馆迎来前所未有的游客潮。原来,这里正展出来自南京博物院等大馆的30余件“镇馆之宝”,其中“小粉炉”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家门口的文物盛宴,让文化惠民的老课题有了新解法。
这两年,江苏的博物馆有点“忙不过来”。南京博物院预约系统常常开放即“秒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日均接待量超1万人次。旺盛的文化需求撞上有限的接待能力,预约难、排队久、观展挤的“甜蜜烦恼”随之而来,冷热不均的问题也愈加明显。有的馆一票难求,但也有的馆门庭冷落,即便是双休日、节假日,人气也始终不旺。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展馆主题较为专业,参观门槛较高;有的是展品吸引力不足,布展理念缺乏创新。总而言之一句话,缺乏一个让人“必来”的理由。
既然热门馆承载能力有限,想来的游客进不来,那不妨换个思路,让“爆款”的文物走出去,走近群众身边。好处很明显,一来,让爱好者“圆个梦”,无需抢票也能一睹热门文物的“芳容”;二来,让热度“匀一匀”,在办展交流中提升更多文博场所的人气。这种“大馆”带“小馆”的方式,正在江苏掀起新一轮观展热潮。去年9月底起,江苏推出“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巡展活动,创新推出“珍贵文物+数字展+文创艺术”相结合的形式,让所到之处皆成城市文化盛事。镇江博物馆正是受益者之一。
观念一变天地宽。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这个大学校,既要“教得好”,也要“教得多”。“教得好”,靠的是文博场所苦练内功,提高办展策展服务能力;“教得多”,就要不断拓展“文化半径”,让更多人享受到博物馆文化的滋养。热门博物馆“破例”把“镇馆之宝”主动送下去,正是以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拓展博物馆“文化半径”的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