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博物馆的“文化半径”拓出去

2025-03-27 09:43 来源:新华日报

  □ 袁 媛

  近日,镇江博物馆迎来前所未有的游客潮。原来,这里正展出来自南京博物院等大馆的30余件“镇馆之宝”,其中“小粉炉”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家门口的文物盛宴,让文化惠民的老课题有了新解法。

  这两年,江苏的博物馆有点“忙不过来”。南京博物院预约系统常常开放即“秒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日均接待量超1万人次。旺盛的文化需求撞上有限的接待能力,预约难、排队久、观展挤的“甜蜜烦恼”随之而来,冷热不均的问题也愈加明显。有的馆一票难求,但也有的馆门庭冷落,即便是双休日、节假日,人气也始终不旺。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展馆主题较为专业,参观门槛较高;有的是展品吸引力不足,布展理念缺乏创新。总而言之一句话,缺乏一个让人“必来”的理由。

  既然热门馆承载能力有限,想来的游客进不来,那不妨换个思路,让“爆款”的文物走出去,走近群众身边。好处很明显,一来,让爱好者“圆个梦”,无需抢票也能一睹热门文物的“芳容”;二来,让热度“匀一匀”,在办展交流中提升更多文博场所的人气。这种“大馆”带“小馆”的方式,正在江苏掀起新一轮观展热潮。去年9月底起,江苏推出“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巡展活动,创新推出“珍贵文物+数字展+文创艺术”相结合的形式,让所到之处皆成城市文化盛事。镇江博物馆正是受益者之一。

  观念一变天地宽。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这个大学校,既要“教得好”,也要“教得多”。“教得好”,靠的是文博场所苦练内功,提高办展策展服务能力;“教得多”,就要不断拓展“文化半径”,让更多人享受到博物馆文化的滋养。热门博物馆“破例”把“镇馆之宝”主动送下去,正是以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拓展博物馆“文化半径”的积极探索。

  从更大的视野来看,让文化服务突破时空边界,将更有力地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半径”。有的博物馆深挖新业态,把历史内容打造成时尚单品,比如凤冠冰箱贴、铜奔马毛绒玩具、三星堆盲盒全网走红,它们的“文化半径”,已在地图上画了一个超大的“圈”。有的博物馆乘着科技的风潮,用数字技术加持文化服务,比如江苏在全国率先建设“云上博物”数字展示空间,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领略精品文物风采。还有的博物馆将文化功能与旅游、教育相融合,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比如江苏梳理文脉,建设“新四军东进北上”“运载春秋”等文物主题游径。这些,都是拓展博物馆“文化半径”的有效方式。

  博物馆的容量有上限,能量却不可估量。向改革要办法,向科技要答案,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不必再纠结“看展难不难”,因为博物馆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成琪)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把博物馆的“文化半径”拓出去

2025年03月27日 09:43    来源:新华日报   

  □ 袁 媛

  近日,镇江博物馆迎来前所未有的游客潮。原来,这里正展出来自南京博物院等大馆的30余件“镇馆之宝”,其中“小粉炉”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家门口的文物盛宴,让文化惠民的老课题有了新解法。

  这两年,江苏的博物馆有点“忙不过来”。南京博物院预约系统常常开放即“秒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日均接待量超1万人次。旺盛的文化需求撞上有限的接待能力,预约难、排队久、观展挤的“甜蜜烦恼”随之而来,冷热不均的问题也愈加明显。有的馆一票难求,但也有的馆门庭冷落,即便是双休日、节假日,人气也始终不旺。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展馆主题较为专业,参观门槛较高;有的是展品吸引力不足,布展理念缺乏创新。总而言之一句话,缺乏一个让人“必来”的理由。

  既然热门馆承载能力有限,想来的游客进不来,那不妨换个思路,让“爆款”的文物走出去,走近群众身边。好处很明显,一来,让爱好者“圆个梦”,无需抢票也能一睹热门文物的“芳容”;二来,让热度“匀一匀”,在办展交流中提升更多文博场所的人气。这种“大馆”带“小馆”的方式,正在江苏掀起新一轮观展热潮。去年9月底起,江苏推出“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巡展活动,创新推出“珍贵文物+数字展+文创艺术”相结合的形式,让所到之处皆成城市文化盛事。镇江博物馆正是受益者之一。

  观念一变天地宽。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这个大学校,既要“教得好”,也要“教得多”。“教得好”,靠的是文博场所苦练内功,提高办展策展服务能力;“教得多”,就要不断拓展“文化半径”,让更多人享受到博物馆文化的滋养。热门博物馆“破例”把“镇馆之宝”主动送下去,正是以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拓展博物馆“文化半径”的积极探索。

  从更大的视野来看,让文化服务突破时空边界,将更有力地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半径”。有的博物馆深挖新业态,把历史内容打造成时尚单品,比如凤冠冰箱贴、铜奔马毛绒玩具、三星堆盲盒全网走红,它们的“文化半径”,已在地图上画了一个超大的“圈”。有的博物馆乘着科技的风潮,用数字技术加持文化服务,比如江苏在全国率先建设“云上博物”数字展示空间,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领略精品文物风采。还有的博物馆将文化功能与旅游、教育相融合,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比如江苏梳理文脉,建设“新四军东进北上”“运载春秋”等文物主题游径。这些,都是拓展博物馆“文化半径”的有效方式。

  博物馆的容量有上限,能量却不可估量。向改革要办法,向科技要答案,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不必再纠结“看展难不难”,因为博物馆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成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