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逼人,热度爆表的除了温度计,还有全球旅游市场。
当许多人为旅游业提振经济欢呼之际,一些城市也因此面临大考——
若涌入的人潮超过当地自然、社会环境承载力,该如何应对?
其中,意大利名城威尼斯最先答卷。
本报记者 彭德倩
“进城税”限制客流
一年收了3700万欧元
“如果你想去市中心买点火腿,是买不到的,因为熟食店都消失了。”41岁的威尼斯居民托马索说。
在全球文旅产业中,一个新词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知——威尼斯效应。
威尼斯效应,指的是时间、客流的集中导致的巨大压力对威尼斯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本地人口流失、生活成本上升、环境破坏等。
由于这一效应已在更多地区蔓延,它成为过度旅游导致城市困境的概括,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重视,不少正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城市也对此加紧行动,防患于未然。
近几年,到访威尼斯的游客每年超过2000万人次。也就是说,这座5万多人的小城,平均每天接待游客量高达约6万人次。
“每年到了七八月旅游旺季,大量游客涌入威尼斯,就像在打仗一样。”当地旅游事务负责人曾表示。滚滚人流、大量旅游收入相伴而来的是对当地生态环境、居民生活和文物古迹保护带来的巨大冲击。
蜂拥而至的游客令威尼斯街道变得拥挤不堪,公共交通系统处于崩溃边缘,城市基础设施面临巨大压力。威尼斯每年用于城市维护的费用超过4000万欧元,维护成本高企。而游客的许多不文明行为——如乱扔垃圾、跳入运河洗澡、在岸边聚餐等,也导致城市环境恶化,影响当地人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旅游业过度开发导致城市房价与租金攀升,大量居民住宅房屋被酒店“占据”。此外,物价水平持续上升,许多特色老店、日用品店被各种旅游纪念品商铺“挤走”,当地人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如果你想去市中心买点火腿,是买不到的,因为熟食店都消失了。”41岁的威尼斯人托马索讲述着旅游业无序膨胀给生活带来的巨变。
为此,部分威尼斯本地人选择了逃离。据不完全统计,当地每年流失近千人口。目前,威尼斯本地人数量仅为二战后的30%左右。另有部分当地人多次发起诸如“出威尼斯”等活动,呼吁当局限制游客人数,保障本地人的权益。
随着“积怨”一年年加深,2016年8月,威尼斯居民做出极端行为——在当地知名景点附近张贴“驱逐游客”传单,上面用英文写着“游客请走开!你们正在摧毁这个地方!”等文字。
为了缓解巨大的公众压力,改善城市环境,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游客的人数。
此前,威尼斯政府向过夜游客征收每晚5欧元左右的“过夜税”。作为全球范围内首个向游客收取“进城税”的知名旅游城市,威尼斯的措施引起广泛关注。仅去年一年,它就因此获得收入3700万欧元。
今年初,威尼斯出台规则,将针对不过夜的“一日游”游客征收2.5欧元到10欧元不等的“进城税”,自4月25日至7月14日的29个旅游高峰日的特定时段,当地在这一税项中共获得约220万欧元的收入。据悉,这些资金将全部用于改善城市基础建设和环境。
此外,威尼斯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组合拳,如禁止在距离历史遗迹较近的城市中心新开或扩建酒店,在部分热门景点安装设备监控游客人数,在旅游高峰期间,部分重要街道设置闸口限制游客通行等。
从8月1日开始,威尼斯把单个旅游团体的人数限制在25人以内。与之同时颁布的还有“导游使用扩音器禁令”,违规者将被处以25欧元至500欧元不等的罚款。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双刃剑”挑战极限
25%的受访者感受过“过度旅游”带来的坏处,12%的游客因为拥挤破坏了旅游体验,拒绝故地重游。
有观点认为,威尼斯本身是一座小城,加之文物古迹遍布、河道纵横,其环境承载力与游客接待能力天然有限。
而目前,威尼斯旅游业处于高度膨胀阶段,威尼斯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早已不堪重负,上述“头痛医头”的措施只能部分缓解矛盾,却难以令城市更好地休养生息,在产业发展中难以产生正向循环。
旅游业依托于自然环境或人文景观,通过吸引众多游客,为旅游目的地创造投资、就业机会和显著经济效益,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看似多多益善,然而在繁荣之外,如何防止规模失控衍生出的问题,应该被更早、更深地纳入考量。
在时令性因素和营销引导下,特定旅游地游客的数量可能形成过度增长,若无法得到有效管控、引导,将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对当地生态环境、社会秩序等方面产生了较大负面效应,对城市来说“好事”变“坏事”;另一方面,旅游地过高的人口密度也破坏了游客的旅行体验。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就是一个被过度旅游限制发展的典型案例。
这座不到100万居民的城市一年内接待的游客数近2000万人次,社会管理难度升级,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还使得这座特色旅游城市失去了底色。
由于巨大的客流量,原本以“世界自行车之都”著称的阿姆斯特丹的道路变得拥堵。人们逐渐发现,在城市中自由骑行越来越不通畅了。
站在游客的角度,本意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出行,因面对拥堵的人群和异化的城市,而失去应有的乐趣。
在2019年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论坛上,德国旅游咨询公司发布了题为《繁荣还是萧条?旅游走向何方》的世界旅游趋势报告。
报告对24个国家的29000名国际旅行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5%的受访者在旅游目的地感受到“过度旅游”带来的坏处,12%的游客因为客流过多破坏了旅游体验,拒绝故地重游。亲子游的家庭和年轻人对拥挤更为敏感。
越来越多迹象表明,随着旅游产业蓬勃发展而出现的过度旅游问题,使旅游产业面临日益紧迫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探寻新的旅游业态
求得多方平衡
公益旅行让旅行者更多参与环境保护或改善当地生活,把“掠夺性旅游”转变为“修复性旅游”。
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遭遇“威尼斯效应”的城市,在收费限制上做文章。巴塞罗那约有160万常住人口,但每年游客数量在700万左右,令城市资源承压。目前,当地向游客征收的“城市税”为每晚3.25欧元。
乘邮轮到访巴塞罗那的游客也需支付相应税费,访问时长不超过12小时的支付3欧元,超过12小时的支付2欧元。
美国夏威夷州州长格林今年2月提议向游客征收每人25美元的税费。
对此,经济学家认为,诸多禁令、收费,或许可以带来一时收入的激增,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游客人数,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权益上的冲突,以及发展旅游与保护当地环境之间的矛盾。
同时,由于“收税”是更为简单而可带来巨额收入的手段,预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向游客征税,这意味着去一些地方旅游将变得更贵,背包客和年轻人或因此望而却步。
从旅游产业层面来看,解决问题的途径除了引导旅游消费者,还须通过有效策略对旅游地的服务质量、接待规模、消费物价等进行合理规划,寻求人文自然保护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
应努力寻求更好的旅游业态,如发展公益旅行能让旅行者更多参与环境保护或改善当地生活,把“掠夺性旅游”转变为“修复性旅游”。
此外,旅游产业涉及的资本流动、客运货运、安全问题、环境保护等,是决策者在治理和立法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讨论“过度旅游”,其实更多是在思考旅游业如何实现健康发展,保证旅游资源不被浪费和少影响当地人的正常生活,而非限制旅游业的发展。其中,提升城市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关键。
城市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能力,即满足游人最低游览要求,包括心理感受以及达到保护资源的环境标准,是旅游资源的物质和空间规模所能容纳的游客活动量。
其中,除了对生态环境容纳量、土地使用强度的关注外,加强对社会承载力的评估也是核心所在。
后者指包括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族风俗、生活方式、社会开化程度等方面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接纳和容忍的旅游活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