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莉
方言,与特定地区相关联,它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印记。是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声音,是家乡的象征,是游子心中的温暖。近日,全国多地鼓励学生家长和孩子多说方言、鼓励孩子多用方言交流,意在提高家长师生对传承和弘扬方言文化重要性的认识。(6月30日大众新闻客户端报道)
方言是什么?方言是个宝箱,装着一个地方久远的风土人情、世间百态,也储备着太多只有当地人才懂的文化密码和故土情结。
方言的用词、发音、语法、句式,起承转合间,往往反映着这一方水土养育出的人所特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如果方言文化“丢”了,那损失的恐怕是开启当地风物基因的神奇钥匙。
鼓励学生家长和孩子多说方言,鼓励孩子多用方言交流,不仅体现了对地方特色和多元文化的重视,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无独有偶,另一个例子也体现着同样的重视和自信。近日,77岁“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在南京师范大学用方言的形式向学生朗诵诗歌《再别康桥》,上课的视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视频中,陈宗霞一口流利的南京话,不仅展现了南京方言的独特魅力,同样也给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助了一把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承方言文化确有必要。因为各地方言都有自己独属味道,可以展示当地文化的活力。其中的谚语、俚语和故事因为当地特色而显得格外“有意思”,有些意境韵味只跟这种方言的用词、语调、语境最搭。
传承方言文化和年轻群体的兴趣点也并不冲突,借助互联网和影视剧,年轻群体甚至掀起了方言热。年初,多少人因为沪语版电视剧《繁花》的“嗲嗲糯糯”和“洋气劲”而爱上了“宝总”“汪小姐”等“海”味十足的角色们。电视剧《山海情》热播时,西北方言“美滴很”成了太多观众的口头禅。
传承方言文化还有助于游子们与故乡建立独特的文化连接。无论身处何地,听到一声乡音都能让人感受到来自故乡热土的亲切呼唤和深深归属感。
传承方言文化的重要性已经引发了多方重视,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就提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已有多所高校开设方言专业课程、组织方言类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学术讲座等。
现在很多大学里,和方言相关的选修课都得靠“抢”。同学们在课堂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听到自己的家乡话,有归属感,亲切!听到别人的家乡话,有新鲜感,好玩!不经意间,每个人都成了家乡文化的代言人,真切体会到啥叫“一脉相承”,又见识了啥叫“文化多元”。
曾经,很多年轻人不说方言是因为觉得很容易暴露自己是小地方来的,土,不好意思;如今,能够在同学朋友面前“秀”一口流利的家乡话,成了一件很“潮”的事,而且明明白白、大大方方展现着自己懂家乡、爱家乡的良苦用心。从“没底气”到“有底气”,从扭扭捏捏到自信坦荡,体现的是一份属于当代年轻人的文化自信。
鼓励讲方言和推广普通话事实上并不存在矛盾。普通话在促进交流、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作用重大。而方言,因其地方特色,对普通话的表达是一种丰富和补充,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感。
方言文化这个宝箱,不但不能丢,还应每个人都尽心尽力用充满地方特色的瑰宝去充实、去分享、去赋能、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