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协同,数字文化产业如何凸显文化属性

2021年03月16日 07:30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 周志军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当下,通过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广泛共识。那么如何在兼顾“数字”属性的同时,凸显“文化”属性?

  数字文化产业需要转型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指出,早在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6.2%,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规模和增长速度位居世界前列。这其中,数字文化产业不仅同样实现了快速增长,也是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数字经济类型。

  相关统计估算,2017年,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03万亿元至1.19万亿元,总产值为2.85万亿元至3.26万亿元,到2020年产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

  2016年,数字创意产业第一次进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7年,文化部出台《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了“数字文化产业”的概念,也是国家层面首个针对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性文件;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得益于技术进步,以及商业资本力量的持续投入。但是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放大,优质文化内容缺失的瓶颈问题更加明显。毕竟,技术发展来自市场和资本的不断投入,也就需要有可实现的商业回报。同时,正是由于技术的驱动力,企业投入也更偏重于新技术、新平台或新手段的研发,通过一般性的互联网规则吸引用户获取回报。这些因素逐渐在行业沉淀,形成了数字文化产业的基本惯性。而当行业也意识到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时,如何完成转型升级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使传统文化焕发全新生命力

  江苏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范小青在调研中发现,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统一,在实践中并不是一条死路,反而有众多可以借鉴的范例。比如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公益性文博机构主动拥抱数字化,通过与大型互联网企业合作,共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

  2018年,故宫博物院开放10幅千年古画面向社会青年征集音乐创意,以及推出根据真实历史故事改编的漫画《故宫回声》。地处西北的敦煌研究院也是数字化的率先尝试者,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文化和旅游活动“线上化”转化的积极探索——2021年新年期间,推出了“点亮莫高窟”创意互动,让广大用户足不出户就能亲临敦煌其境。

  “我国有大量的传统文化资源,目前亟须提升的是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转化的能力。引入‘新文创’核心理念,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对其进行IP化开发,能够助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全新生命力。”范小青建议。

  “新文创”是由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提出的理念,希望通过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的统一,打造世界级的中国文化符号。这一概念来自互联网领域,所以带有明显的数字化烙印。“‘新文创’的核心就是探索以IP构建为核心的数字文化生产方式,经过实践形成了经过市场检验的较为成熟的运作系统。”范小青认为,应该通过网络文学、动漫、影视剧、游戏、电竞等多种数字化手段,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在现在文化产业链条中形成更受欢迎的文化IP,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全新视角和路径

  “新冠肺炎疫情给产业规模巨大的文旅领域既踩了一脚刹车,也加了一脚油门,在防疫形势常态化的特征下,我们看到了数字文化产业带动整个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希望。”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范稳表示。

  据记者了解,云南曾在2019年启动了一项“新文创”工程——“云南新文旅IP计划”。该计划旨在利用网络动漫、电竞、影视剧等数字化手段与云南本地文化历史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如与当地共同打造了《英雄联盟》校园电竞文创村,根据动漫IP衍生开发出《一人之下》云南版潮牌服饰等。据悉,自大理白塔邑自然村电竞村项目落地后,当地的游客日均人流超过1万人次,比之前增长近1倍;周边商铺营业额提升了157%。

  范稳认为:“这些‘新文创’实践,不仅以更新颖、更生动的方式和更强的互动性,在更为广大的社会人群中弘扬和普及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大众对优秀文化遗产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同时也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路径,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推广意义。”

  范稳表示,当下全国各地不同级别的数万家文博机构,通常游人稀少,缺乏生机,多有收藏、整理、研究价值,少有面向社会传播文明的途径。“希望有条件的文博机构向故宫、敦煌学习,借鉴‘新文创’的发展模式,做好与数字化的衔接,以达到‘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之要求。”范稳说。

  需要新旧协同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裁潘凯雄一直关注传统文化形式与数字文化形式协同的问题。

  他以网络文学为例——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网络文学经历了从初始无序的文学网络化、到逐渐有序并逐步完成商业化及产业化的过程。到2019年,中国网络文学作者数量达1936万人,网络文学作品累计达2590.1万部,行业市场规模达201.7亿元,覆盖用户超过4.5亿。

  作为典型的数字文化形式,网络文学不仅书写社会变迁与时代情绪共振、引起读者共鸣,也传承历史文化并推动其焕发活力,并且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但要想持续打造出更多高质量的网络文学内容,还需新旧协同,推动产业链上各环节的进一步完善和升级。

  为此,潘凯雄建议:首先是做好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协同发展。各级领导机关及文联、作协等具体的职能部门在做有关推动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时,有必要切实将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协同发展纳入统筹考虑的大盘之中。其次,是加强对网络文学运营平台及创作群体的研究、培训与引导,培养新型文学人才队伍。既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文学的做法将其同化与“管死”,又不视而不见地任其“野蛮生长”。再次,为网络文学作家从事现实题材创作提供便利条件,从国家层面支持网络文学精品“走出去”。此外,在相关国家级项目中,给予网络文学优秀作品更多的机会与支持。

  事实上,在市场化、产业化的推动下,目前,网络文学通过在影视游戏、动漫等领域的改编开发以提升和扩展其价值的方式,已经逐渐成为推动网文乃至整个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一大批由网文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获得良好市场反响,借助影视作品的热度和IP联动,网文作品的影响力也进一步“破圈”,二者间的良性互动越来越多。比如近期热播的网文改编剧《赘婿》,该剧播出后,网文平台上的《赘婿》原著日均阅读人数提升了近17倍,这对于一部尚处于连载中的网文作品来说,实属难得。

  “目前,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新基建’已基本搭建完成,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需完成‘从好内容到内容产业,再到内容产业链耦合’的三级跳,尤其是网络文学、网络动漫这些新兴‘内容源头’和传统影视行业这个‘内容放大器’间的耦合,将是数字文化产业布局从广度转向深度,由高速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这些数字文化产业“新生力军”在价值引导、制作水准、传播方式等方面的不断创新探索,新旧协同下的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也将越走越宽。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新旧协同,数字文化产业如何凸显文化属性

2021-03-16 07:30 来源:中国文化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