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百年风雨历程,《开国大典》《地道战》 《狼牙山五壮士》《转战陕北》等一批红色题材经典美术作品,为历史留下丰厚的视觉形象、精神印记,为人们领略家国之魂、信仰之美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入口。
今年全国两会上,美术界多位政协委员不约而同呼吁,重视红色题材美术创作。一方面,需要将百年来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研究好、展示好、传播好,让其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内容;另一方面,以建党百年为契机,推动新时代的红色美术精品力作源源不断涌现。
创新展示和传播手段,增强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感召力
在各种文艺形式中,美术凭借其直观性,成为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广泛的艺术形式之一。百年来留存下来的一批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以美为体,以史为魂,串联起一部微型党史。比如,何红舟、黄发祥的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聚焦十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代表登上嘉兴南湖一艘画舫的瞬间,中共一大最后一天的会议正是于此举办;萧传玖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南昌起义》以浮雕形式重温建军历史,定格南昌起义于凌晨打响的瞬间;沈尧伊的油画《革命理想高于天》以中央红军穿越松潘草地的壮举,折射坚不可摧的革命信念;程十发的国画《歌唱祖国的春天》以桃林下欢聚一堂的男女老少,徐徐展开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美好画卷……作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精神文化载体,这些作品对于感召后人、教化新人发挥着重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建议,加强红色题材文艺创作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功用,呼吁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积极开展相关展览、宣教活动,传承好红色基因。有专家提出,这样的特展、专题展不必求大求全,要在主题策划、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等方面下功夫,贴合时代精神和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不仅要存在于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纪念馆,还应该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社区、机场、地铁等广告覆盖面广、受众多、传播性强的优势,让经典美术作品延伸触角;另一方面不妨运用先进展览方式和传播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数字化手段,增强经典美术作品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令人欣喜的是,围绕激活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一系列创新正在全国各地推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等制作的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眼下正在热播,以每集讲述一件美术经典作品的方式,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至今仅在“央视频”就已吸引近700万人次观看。
中国美术馆计划于6月中旬举办庆祝建党百年大型主题展览,不少展品都是人们早已在历史、美术课本里识得的红色经典,一并排上日程的,还有“首届全国党史美术创作研讨会”。上海计划联动全市众多美术馆的美术资源,将于5月起推出“建党百年展览季”,其中以中华艺术宫的建党百年艺术大展为“重头戏”。
画好历史与时代的“大画”,专业美术教育应担起重任
建党百年之际,业内对新时代的红色美术精品力作同样抱以期待:今天的艺术家们不仅可以用更多样化的表达回溯建党百年征程,还应当用心、用情、用功描绘新时代,抒写新征程。
美术作品想要真正走进当代人的心灵,唯有以新的审美创造,突破固化的思维模式、表现样式,用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为人民塑像、为时代立碑。吴为山认为,当前的红色美术创作亟待发掘艺术发展与创新中所发生的新创作方式,用紧贴新时代的艺术语言表现党史内容。他留意到,随着时代发展,题材的延伸与拓展成为党史题材主题美术创作的当代课题。“多年来,我国涌现出许多时代英雄,他们虽不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但在科技、教育、文化以及工农业等各个领域尽显神威。因此,要在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上有新意,这个新意还应该包括思想境界和审美境界。”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成功经验,也是他认可的一种创作思路。例如,中国美术馆组织创作的《长征组雕》,就是雕塑形式的《长征组歌》。
未来红色美术精品力作的不断涌现,需要“后浪”创作者们的持续接力。呼吁重点艺术院校注意培养承担国家和博物馆主题艺术创作专才,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冯远的建议,这源于他近年来在如火如荼的主题美术创作中的观察。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史、新中国走过的70多年历史中,涌现出太多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英雄模范。冯远指出,以艺术的手法将他们加以记载,十分必要,已有的相关精品还远远不够,博物馆、美术馆也需要这样有筋骨的“大画”。然而,不少青年艺术家在创作重大历史题材作品时有些力不从心。“相比前辈艺术家,他们缺乏革命年代、火红年代等历史记忆、生活经历,不易把握好创作中的历史意识和时代精神,技法固然扎实,却难以画出情怀”。
对此,冯远认为,专业美术教育应担起重任。我国现有十余所专业美术院校,数百所综合型大学内开设了美术专业,从繁荣艺术、多样发展、服务社会需要看,应有一部分院校尤其是重点美术院校,主动设置历史画创作相关专业或者开辟相应的工作室,找到一种教育方式,培养适量高端专才。他呼吁,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相继年迈,这件事应抓紧提上日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