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名单,全国15座城市入选,四川成都位列其中。作为目前全球游客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成都更加任重而道远。其示范效果如何体现?在现有文旅业态上,如何以创新激发消费?哪些经验值得推广?记者就此进行了相关采访。
政策先行 构建清晰文旅消费格局
为激发文旅消费潜力,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设施更完善、消费结构更合理、消费环境更优化,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8月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2年,建设30个示范城市、100个试点城市,形成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体系。
在西南地区,就文旅消费的产业提能升级来看,成都作为示范试点,与其强有力的支持政策密不可分。
近年来,成都把文化名城建设摆在城市发展的全局位置,通过出台《关于弘扬中华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决定》,成立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天府文化为灵魂、以公园城市为本底,引领文化消费产业提能升级;印发《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将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纳入城市战略发展目标;印发《成都市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方案(2017—2020)》《成都市发展周末文化旅游经济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发展全市夜间经济促进消费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了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和安排部署。
坚持政策先行、系统设计,成都构建了清晰的文旅消费格局。过硬的基础框架让成都文旅行业即便在2020年的疫情下,也表现出了强大韧劲和巨大潜力。
记者了解到,2020年2月以来,成都在保障企业安全复工复产、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强化财政精准纾困的同时,帮助55家文旅企业达成1.3亿元的贷款融资意向,并通过发放共计约2亿元的消费券补贴、公布100个夜间经济示范点位的形式推动文旅消费,重振文化旅游信心。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秘书长金鹏认为,在后疫情时代,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文旅消费新格局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对此,成都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将文旅行业的低频消费向高频转化。
2020年,成都举办了2020天府古镇旅游节、2020天府绿道休闲旅游节、首届成都夏季熊猫冰雪节、首届天府芙蓉园国际灯彩节等一系列文旅推介活动,不仅带来新一轮的文旅产业增长,也成为成都实践“内循环”激发国内城市间文旅深度融合的有效尝试。
此外,成都把握疫情带来的新变化、新趋势,大力发展乡村游、生态游、定制游、研学游等新产品、新线路,打造了一批A级林盘景区和乡村旅游体验地。如邛崃市茶兰景区椒兰山房,2020年上半年接待游客3.4万人次,同比增长240%;都江堰市川西音乐林盘,2020年上半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同比增长66.67%;鱼凫湿地的“心语星宿·泡泡屋”民宿2020年7月出租率达到100%。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1月至9月,成都全市接待游客13295万余人次,旅游总收入1784亿余元,分别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一、第二。
双轮驱动 凸显城市文旅消费辨识度
2021年元旦期间,成都音乐坊热闹非凡,“音曜天成”青年乐队献上经典摇滚串烧;“市事如意”元旦主题集市上,磁带唱片、复古手作、文创好物等特色产品琳琅满目;“2021中国成都国际汉服节”为广大游客带来一场天府古镇·平乐汉服国潮视觉盛宴……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结合新潮音乐、时尚巡演等多种方式,开启了新一年文旅消费浪潮。
如果说政策引领文旅消费发展新航向,那么成都深厚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则让城市的文旅消费辨识度与美誉度愈发凸显。
据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紧紧围绕“三城三都”建设,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构建多处代表性文旅消费新场景,提升成都文化旅游吸引力。其中,主要以夜间经济、周末经济为“双轮驱动”的模式,全面激发居民文化旅游消费需求,显著提升了消费增长潜能。
“和前几年相比,不仅有大熊猫、都江堰、武侯祠等网红打卡地,夜晚也多了很多好去处。”第二次来成都旅游的西安游客李兴成表示。如今在成都,白天,游客可以在太古里观时尚之潮,在大慈寺品千年烟火;夜幕降临,望江楼、安顺廊桥、琴台路、锦江两岸景观照明勾勒出美丽的蓉城之夜,游客还可乘画舫夜游锦江,感受成都的历史与诗情。
此外,成都从12个方面营造“自然生态·怡情养心”周末休闲度假地消费新场景,推出实施周末文旅消费优惠制等7条优惠措施,打造新型文化消费品;在影视、动漫、直播、游戏等多领域发力,释放消费潜力。尤其是咪咕音乐,疫情期间用户规模快速上升到1亿,较疫情前增长46%,产值同比增长75.9%;完美世界文创园携手中国电信打造全国首个“5G+VR+云”线上公益演唱会,仅2020年上半年就开展了100余场线上演艺活动。
为引导文旅消费年轻化,成都还组建了中西部首只文创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成立西南首家文创支行,引育阿里文娱、可可豆等全国知名企业和团队,涌现了《哪吒之魔童降世》和“王者荣耀”等一批“成都造”现象级文创IP,还以重要音乐演艺品牌为牵引,大力促进和带动音乐文旅消费,吸引知名音乐人在蓉设立工作室,推动成都影视硅谷、中国电影小镇等重大影视载体相继落地。2019年,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1459.8亿元,同比增长24.5%;音乐产值达481亿元,同比增长21%。
根据第三方数据,成都在假日旅游人气榜上排名全国第二、在年轻游客最关注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中排名全国第一、夜游热度排名全国第一。
激发热情 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
买图书、看电影、逛文博景区、购文创产品……成都市民只要打开手机App完成线上支付,就能获得积分返还用于再消费。早在2018年初,成都就推出了全国首个文化惠民消费线上支付平台——“文创成都”App。注册用户下载并完成实名注册后,即可获得10个文创积分,1个积分等值于1元人民币。该平台上线初期就吸引了剧目展演、图书、电影、文创产品、文博景区门票五大类近百个商家作为试点商户入驻,线上销售文化类商品达300余种。
“让文旅消费更便利、享受政府补贴更精准,是我们打造‘文创成都’的目的。”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互联网+金融”这一创新模式,将发放文化惠民消费券(卡)或直接补贴商家等方式,变为线上支付、实时完成的“消费+补贴”新途径,让市民的消费选择更具自主性,从而激发消费热情。
不仅如此,2020年5月14日18:00,成都通过微信、支付宝、云闪付3家平台企业发放消费券“红包雨”的形式,向报名成功的消费者随机派发消费券包,涵盖餐饮、百货、旅游、住宿、文创、娱乐、体育等文旅生活服务类企业。当晚,市民王林根据消费券提供的文创类商家信息,来到一家位于成都市长顺上街、名为“钢铁月球流行幻想”的书店购买图书。据他透露,在书店收银台等醒目位置,均摆放着消费券的提示牌,或悬挂、张贴了“成都新消费 用券更实惠”的活动海报。在店员的帮助下,王林通过消费券购买了原价68元的畅销书《反脆弱》,最终消费48元。
“除了书店,本次消费券中的演艺、非遗体验等项目对我而言都非常实用。”王林表示,自己从事写作工作,经常需要体验文化生活。疫情期间,他只能通过线上阅读保持工作状态,消费券不仅为他提供了出门消费的动力,还优化了消费体验,“感觉钱总算花在了刀刃上”。
成都通过先行先试,交出了“以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和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为统揽、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的满意答卷。
为满足人民文旅消费需求,成都大幅提升文创载体供给。截至2019年底,成都建成文创园区面积超过880万平方米、文创街区(社区、村落)178条(个)、文创空间1000余个、博物馆158家,培育规模以上文创企业2098家,文创企业营业收入达6348.7亿元。平均每万人拥有电影银幕超过0.61块,县级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超过1.1本,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1459.8亿元,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达到10.4%,位居中西部城市前列。
从旅游载体能级看,截至2019年,成都建成国家A级旅游景区91家、国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4家、国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3家,实现旅游接待总数2.8亿人次(同比增长15%),旅游总收入4663.5亿元(同比增长25.6%),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初步形成了5000亿级的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有力助推成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成都逐渐形成了以“三城三都”为引导,以满足游客和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导向,以夜间经济、周末经济和新经济为引擎,以多极多点文化消费活动为支撑,以“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融合+”为核心的综合型消费模式。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