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2020:乘风破浪 奔向诗和远方

2020年12月29日 07:3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叶飞 刘淼 薛帅

  极不平凡的2020年注定被载入史册。从战疫战汛战贫到复工复产,从“云端”自救到拥抱业态新纪元,从“十三五”到“十四五”……这一切都预示着:面对挑战与机遇共生、挫折与风口并存的剧烈转型期,文旅行业踏上了新征程。在这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际,本报推出年终专稿,一同回顾这一年的难忘片段与珍贵记忆,将目光投向星辰大海,乘风破浪开启2021。

  从战疫战汛战贫到复工复产 

  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百万党员“下沉”一线,筑起防疫安全最牢固的屏障。其中,不乏来自文旅行业的“将”与“士”冲锋在前。他们中,有在湖北临危受命的挂职干部,有留守武汉、在线上传递力量的青年舞蹈家,有终日进社区开展拉网式排查的博物馆人……他们是我们身边熟悉的面孔,他们与勇敢战疫的“逆行人”一起,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筑起了钢铁防线。

  这场灾难除了对生命健康的摧残,还带来了对行业的沉重打击,剧院演出活动取消、线下公共文化服务停滞、旅游景区关闭、国内跨省游和出境游业务均“按下了暂停键”。文旅人没有卸下肩上的责任,一面为行业重启积蓄着力量,一面冲上新战场。广大文艺工作者推出战疫主题文艺作品,以文学、歌曲、戏剧、舞蹈、曲艺和短视频等形式,生动讲述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通过战疫文艺而广泛传扬。从国家级图书馆、博物馆到基层的乡镇社区文化站室,公共文化机构闭门不打烊,以“互联网+”拓展独特的服务内容,通过走上“云端”为人们提供落到指尖的服务。

  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预约、限流、错峰”成为出游原则,随着承载量从30%升至50%、75%,理性化兼具人性化的出游方式逐渐被大众接受和认可。

  犹记“五一”小长假,多地文化场馆、景区恢复开放,复工复产成为热门话题。就在被寄予文旅消费“报复性反弹”厚望的暑期,长江、淮河等流域多个省份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广大文旅系统干部职工再次冲上一线,风里来、雨里去,及时转移物资、疏散游客,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文旅设施、文物安全。

  犹记7月14日晚,停摆170多天的跨省团队游恢复开放,从业者泪奔无眠。国庆、中秋相逢的“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

  战疫战汛的同时,人们还在战贫。从内蒙古阿尔山到广西巴马,再到山西静乐、娄烦,布满文旅扶贫干部的足迹。通过戏曲进乡村、贫困地区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等项目及旅游发展基金确保脱贫攻坚资金的投入,通过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开展“订单式”人才支援工作、实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项目等,文旅脱贫攻坚始终把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文化遗产保护也没有丝毫懈怠。年关将近,载着68件流失文物的国际航班迎着明媚的阳光缓缓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漂泊160年的马首铜像回归圆明园,“太极拳”“送王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谓“山河无恙在我胸,愿君归来若春风”。

  从危中寻机到集体上新 

  今年以来的严峻形势和应对实践深刻表明: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

  剧场演出受限,线下服务受阻,文旅工作者将眼光望向“云端”。“云演出”“云直播”“云服务”“云出游”“云展览”……通过“互联网﹢”展翅飞上“云端”,文旅工作者在这片广阔却相对陌生的领域求生存、谋发展。

  个体的“出圈”带来集体的“变阵”。艺术院团尝试推出的各类线上演出,其中不少产品基于优质的内容、创新的形式,并辅以互联网思维的宣传方式“加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将演职人员的散点式努力整合成院团品牌,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成立了由内容组、技术组、宣传组、市场组组成的线上戏曲演出工作小组,筹建录音棚、购置直播器材,要求所有演职人员掌握网络直播技术,实现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

  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普遍增加了数字产品和服务的投放数量,同时针对居家生活的特点,精心策划设计吸引公众参与的文化活动。比如国家图书馆通过官网、App等渠道,为读者提供中文、外文资源库以及馆藏特色资源库服务,涵盖图书、期刊、报纸、论文、古籍、音视频等类型的数字资源,读者在线上就可以读书看报、收看国图公开课、查阅科研资料。

  “云展览”也不断迭代,为观众带来新鲜的观展体验。虽无法体会线下展览的真实感,但在线上观众不仅能看到在线下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更可以对展品的细节静心细品。如今年迎来600岁生日的故宫,线上展览“故宫名画记”中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可以令人看清山间的房屋,赵佶的《听琴图》人物神态尽收眼底,韩滉的《五牛图》中牛眼睛上的睫毛甚至清晰可见。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非遗购物节”上新,通过引入电商平台解决非遗产品销售难题、有效扩大消费和对接供销,为推动非遗走向市场提供了契机。“直播带货”“秒杀”“大促会场”等眼花缭乱的促销让网友大呼过瘾,在立于时代潮头的电商平台参与下,非遗与当代生活实现无缝对接,特别是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

  在旅游领域,各景区、企业不仅尝试“直播带货”、网上营销、“云端旅游”等方式,还纷纷加速布局智慧旅游建设。可以说,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倒逼着“互联网+旅游”的发展步伐,也逼出了种种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

  2020年,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越来越快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整个行业提前直面未来的种种可能。如果说在1月疫情发生之初,走上“云端”还是不得已之举,那么在11月底《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后,“上云用数赋智”已经成为文旅行业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的主动选择。

  从收官到开局 

  极不平凡的2020年即将过去。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文旅领域拿出了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接受时代和人民的检阅:

  ——建成3196个公共图书馆、3326个公共文化馆、5132个博物馆;

  ——全国国有文艺院团创排4000余部优秀现实题材作品;

  ——世界遗产达55项,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达42个;

  ——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8.6万亿元,全国旅游总收入突破6.6万亿元,国内旅游人次达60.06亿,入出境旅游人次达3亿;

  ——选派文化工作者13.2万多名,培养1万多名文化工作者,投入42.96亿元用于扶贫攻坚;

  ……

  一组组数据,见证了“十三五”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稳中有进、繁荣向好态势。

  抓好收官是为了更好地开局。2020年纵使再跌宕起伏、即便再艰难困苦,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来看,不过历史长河的百分之一。2020年,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运行逐季改善,文化和旅游行业同样呈现出鲜明的V型反弹态势。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面对持续的疫情影响和国际环境波动,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在发生重构性变化。这一变化的影响将更加深刻地显现在2021年乃至今后数年。在做好从难到更难的心理建设的同时,广大文旅工作者更要继续迎难而上,以稳定性面对不确定性,继续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下好“十四五”先手棋,投身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推动文旅实现新发展。

  记者手记 

  下好“十四五”先手棋,要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这三个“新”体现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核心要义,也是理解中国当下与未来的关键词。

  《建议》将“建成文化强国”纳入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并专门用一个部分对文化建设进行部署。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新提升、达到新高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要求和重要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这要求通过文旅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从而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文化和旅游领域如何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并为其构建带来助力?唯有抓住需求这个战略基点,抓住融合化和数字化的双重特征,结合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满足需求、引领并创造新需求。

  抓住需求这个战略基点,要继续推进文化和旅游更深融合、推进文旅与其他领域更广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这一发展目标自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来深入推进。实际上,即便没有此次疫情,以融合为特征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也一直在文旅行业酝酿成长,疫情扮演的是加速器的角色。疫情深刻影响文旅消费习惯,文旅市场迎来的是增量还是减量,在根本上取决于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否满足当下越来越复杂化、多元化、场景化、实时化的新需求。比如新发展格局下,大量出境游需求回流,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初步测算,今后的旅游市场将是“100亿旅游人次、10万亿元消费”。如此大的市场必然有溢出效应,不能只靠旅行社、酒店、景区等传统业态去满足,在融合发展这件事上要有更加开放的思维。

  抓住需求这个战略基点,要继续坚持“双线操作”,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常态化。在封城、隔离、宅家的特殊时期,艺术院团、公共文化机构尝试的新传播和服务模式,满足了特殊时期大众的需要。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这一社会性的需求仍在不断变化、更新,而且在进一步释放。此时要做的不是困惑于“后疫情时代还搞不搞线上”,而是正视现实,持续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并进、协调创新,走进全域、全程、全时、全效的文旅高质量供给时代。比如,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这就要求文旅部门从“帮”和“带”两方面提供更加细致到位的服务,满足老年人通过智能技术享受文化和旅游成果的需要。

  因难见巧,愈险愈奇,一路披荆斩棘,一路跋山涉水。最近,零星疫情的再次出现有些让人挠头,但定力在、机制在、队伍在、需求在,毕竟2020年下半年的文旅业务重启和市场恢复都是在做好疫情防控这一情境下推进的。在统筹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最吃劲的时候冲得上去是水平,在需要更加平衡、更加协调的时刻控制得住是能力。

  在迎来“十四五”开局的2021年,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构建和完善“一个工程、七大体系”,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进一步凸显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作用。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文旅2020:乘风破浪 奔向诗和远方

2020-12-29 07:30 来源:中国文化报
查看余下全文